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高峰阶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青年初期自我发展的重要课题。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指导和支配青年人的志向和行动,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和成人意义重大。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应保持稳定协调的情绪、正常的智能,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具体衡量标准如下:

1.智力正常: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均属正常。

2.情绪稳定: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足感,情感协调,心胸宽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

3.意志健全:在意志行为中,有好奇心,勤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和坚定性。

4.行为协调:意识与行为一致,言行一致,思维与行动统一、协调,反应适切。

5.适应环境:能根据客观情况调整自我,与环境保持动志平衡。

6.热爱生活:具有强烈的生存现实感,勇于尝试,能从失败中看到成功。

7.人际良好: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人格,并能客观评价他人。

8.反应适度:对各种刺激都能做出相应的反应,既不反应过激,又不迟钝。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体现为心胸狭窄,自私 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三、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开朗的性格,明确的目标。无论在家、在学校或公共场所,都保持愉快的心情,生活上和学习要有意义、有目标,这样会使人情绪高昂、执着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2.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积极参加并合理处理生活中的冲突;采取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不断增强生活和学习经验;面对一种情景要力求有多种考虑和选择方法,把变化看成是学习的机会,学会应付变化的外在环境,并锻炼情绪的可塑性。

3.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遇事保持积极心态,致力于问题解决,不要被消极失败的念头缠绕,而要力求成功,热情和积极总是与成功相伴,做生活的主动参与者,把情绪专注于目前的学习上,富有成就感、荣誉感,这样你就会成为受人欢迎的人;要富有自尊与成就感,对自己的命运、思想、情感和行为有正确的估价,努力矫正消极情绪和行为。

此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父母和老师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健康成长。

(湖南省康复医院:黄兴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