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叔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您好!
这个学期,我们班有一个从重点中学转过来的新同学,之前听老师说这位同学的成绩很优秀,我和大家一样,都期盼他早点到来。他转学过来后,大家发现,他不仅成绩好,而且还喜欢打篮球、唱歌、写诗,课堂上他每次都抢着发言,是老师们口中公认的好学生,班主任也让我们都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刚开始大家都很喜欢他,但在第一次月考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我们班之前的优等生,然后我发现,我们几个经常跟他一起玩的同学都开始觉得他变得让人各种不舒服,虽然他没有摆出自傲的姿态,但我们就是看他不顺眼,逐渐疏远了他。不过,我内心也觉得有些愧疚,毕竟好像他也没做错什么。老师,我们这种心态是不是不正常啊?
魏南
=======================================================
魏南同学:
你好!
感谢你的信任,我在你的困惑中看到了两个情景片段,一个片段是你对新同学到来的期盼,你希望在新同学面前展现自己,在人生地不熟的新同学面前,展现出更多的优越性和价值感,同时也让自己的朋友圈扩大。另一个片段是你和新同学相处一段时间后,自己在新同学面前最初的光环褪去后,觉得和他的差距有些悬殊而感到失落。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平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欲望要维持自己与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协调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可以通过喜欢或不喜欢来达到;对于在重要问题上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我们会作出一些负性推论。人们有意选择在态度和社会欢迎性上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伙伴。
在新来的同学面前,同学们往往希望能跟对方找到“相似性”而获得认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都在反映相似性原则。人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在外貌、年龄、行为、习惯、经历、社会地位、信念、价值观、态度和品质等众多相似性因素中建立联系。
其实,在跟新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你通过对比也获得了自我成长中的评价,你关注到他在课堂上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在新同学面前的优越性逐步减弱。所以,一开始,你可能愿意带着新同学一起玩,但过了一段时间,你发现他的优越性逐渐显现出来,这让你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如果用自我设障的思维去看待别人的优秀,就会产生负性情绪,排斥对方,远离对方,觉得自己和新同学不在一个频道上,这种感觉让自己感觉很不舒服。其实,你还可以尝试找找自己身上新同学所不具备的5处优点,同时在新同学身上找到5处不足的地方,你也许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
另外,你还可以尝试用“借力”来完善自己。朋友交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的是相互接纳与包容,我们不妨学习对方的优点来完善自己的不足,让你和新同学相互成为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成长,也能看到对方的短处,让未来的自己接纳当下的自己。
大耳叔叔
=======================================================
案例反思
同伴交往中的相似性,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如在异地遇到老乡,在国外遇到华人,都会感觉非常亲切。社交过程一般都会先从对方的相似性中找到与自己的共同点,捕捉熟悉感,然后再在进一步发展关系的过程中,以相似性为基础,努力展现更优秀的自己,与对方形成一种参照。但这个过程处理不好,也容易出现疏离感,带来负性的评价。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心理高级教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