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趣潭


(资料图)

左起:黎介寿、黎鳌、黎磊石(图片由作者提供)

三人行必有我师 马国馨院士篆刻

清明将至,祭奠逝者,追思故人,我不禁想到了今年1月去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黎介寿。

说起黎介寿,不得不提“一门三院士”的“黎氏”传奇。

上世纪初,黎介寿和他的哥哥黎鳌、弟弟黎磊石三兄弟出生在风雨如晦、备受外国列强凌辱的旧中国,后来成长在日益强大的新中国。伴随着祖国的发展与进步,他们在医学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先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就了中国医学界“黎氏三院士,悬壶济苍生”的一段传奇和佳话。

老大黎鳌是中国烧伤医学开拓者,在中国烧伤学界素有“百科全书”的美誉。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我国烧伤病人陡增。黎鳌意识到,烧伤是威胁民众生命健康的大患,他主动承担重任,提交了一份烧伤防治研究的请战书。当时的第三军医大学当即决定由他牵头在普外科组建烧伤救治队。

1966年,四川合江一支钻井队不幸遭遇井喷,数十人被烧得面目全非。黎鳌率领一支精英救治小组赶赴现场投入到抢救战役中。他本人更是几天几夜没合眼,将一个个烧伤患者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

1994年,黎鳌被美国烧伤协会授予“伊文斯”奖,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创建全军第一个烧伤中心和第一个烧伤研究所。

老二黎介寿,1924年10月出生,1963年4月入伍,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黎介寿一生大爱,一生攀登,一生厚德,一生为梯。在人类肠道疾病的“神秘王国”,他穷尽一生心血,不懈攀登科研高峰,成为“世界上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他曾以4年多与猪“相依为命”的坚守,换来小肠移植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攻克。在“九曲回肠”的世界里,黎介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一”,成为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加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性外科等技术与理念的倡导者。

黎介寿从医70年,用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仁爱之心,为患者消除痛苦、送去健康。“只要病人还有一口气,做医生的就不能轻易放弃。”黎介寿视拯救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有1%的希望,他就尽100%的努力。他先后做手术上万台,收到患者和亲属赠送的表扬信和锦旗14000多件。他先后带教了350余名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成长为我国普通外科领域的佼佼者,为党的医学事业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他对学生说:“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天时地利的条件,生活在黄金时代,如果不努力,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

2014年,浩瀚星空又闪耀一颗小行星,他的名字叫“黎介寿星”。这颗小行星位于狮子星座,距离地球约2.21亿公里。

老三黎磊石,1926年10月出生,曾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学家,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他是首批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获得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医师奖,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8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他领导的肾脏科是军队、江苏省医学重中之重的学科及实验室。2010年3月16日,黎磊石因患癌症长期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黎鳌、黎介寿、黎磊石兄弟3人分别担任烧伤、普通外科、肾脏病3个全军专业组的组长以及3个全军研究所的所长,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兄弟曾经有一个共同的约定:生,共饮长江水;死,共聚长江魂。黎鳌、黎磊石过世后,遵照他们的遗嘱,骨灰撒于滚滚长江。

如今,中国医学界的“黎氏”传奇在滔滔江水中重聚……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