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小学生盘串迅速走红。大众眼里的中老年休闲项目,却受到小朋友们的追捧,这背后反映出哪些心理需求?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
孩子在盘什么?
(资料图)
一种行为的产生,必然有其背后的需求,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小学生盘串这件事。
一是“盘”社会融入。生活在信息社会的新生代儿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玩核桃、盘手串在20年前就已经非常流行,孩子们从祖辈、父辈那里很容易看到这种盘玩行为,甚至早已经“上过手”。而且,通过新媒体短视频平台,孩子们也能很快看到身边以外的社会万象,并有意无意地去效仿和追随。网络流行事件更容易成为孩子们之间的话题,孩子天然存在的“别人有,我也要有”的跟风心理,促进了更大范围的传播。这也说明,孩子们不再满足于有限的封闭空间,而是有着强烈的与社会交流、参与更大范围社会生活的融入欲望,这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盘”精神压力。网络视频中,有小学生接受采访时说,同学们都在内卷,盘串可以减压,声音听着就很舒服。孩子的回答映射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竞争压力,他们也需要释放压力的途径。
有研究发现,人存在一种“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它的主要特征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者感知上的刺激,使人在颅内、头皮、背部或身体其他范围内产生一种独特的、令人愉悦的刺激感。比如成年人在听雨声或者在掏耳朵时会感觉非常放松,还有一些吃东西的声音也会触发这种反应。手串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从而得到精神和情绪上的放松,原因可能就是触发孩子们的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
师长应平静看待,不鼓励、不反对
面对小学生这一行为,家长和老师如何看待和应对呢?基本原则应该是不鼓励、不反对,平静看待,顺其自然。
一是发现和接受积极意义。孩子盘串本身不算什么坏事,就像曾经流行的转笔一样,只是孩子的一种消遣方式。从认知倾向差异看,动觉型的人本就喜欢用一些下意识的“小动作”辅助学习、记忆等,只要不沉迷,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相比过分依赖电子产品,盘串可以称作“绿色运动”了。
医学和脑科学认为,手指活动能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有益大脑发展。对于急躁易怒的孩子,盘串还可以使他们静下心来,变得更加平和。
二是避免由此带来的伤害。任何事情都应有度,家长和老师应当对孩子盘玩场合和时间进行引导,不能因为盘串影响上课或耽误其他重要事情。家长给孩子购买手串时,要尽量避免可能存在有害物的材质不明的手串,可以选择木质或其他天然材质手串,减少可能的伤害。提醒孩子在盘串过程中,避免用手揉眼睛、拿直接入口的食物,盘完要及时洗手。特别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手部骨骼、肌肉发育尚未完成,长时间重复机械性的动作可能会引发腱鞘炎、肌腱炎等疾病,甚至造成手部发育不良,所以必须要控制盘串的时长。
(作者系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项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