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全世界的人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即将到来的5月20日也因与“我爱你”谐音,成为中国网民的“表白日”。借此时机,我们聊聊感恩教育和爱的表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感恩是自然而然生发出的情感
从文字起源来看,“恩”的本义《说文解字》解释为“惠也”,引申为情义、厚待、感谢。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感恩,一个有教养的人要对成全自己、给予恩惠和情义的人心生感激之情,并用得体、符合社会道德伦理的方式表达出来。
现代社会,感恩的表达方式与传统不一样,我们不再赞成下一代对上一代有等级次序的、无条件的、无原则的“愚孝”,也不要求诸如叩头下跪请安的旧习俗,而是更看重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而生发的爱与情感的表达。
首先,感恩教育是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是作为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质。父母是个成年人,需要身体力行给孩子作出感恩的榜样:是不是对生活饱含感激之情?是不是对生命中遇到的人常怀感恩之心?能不能感恩自己的父母亲?能不能够理解上一代人并宽容他们?
其次,父母也需要了解,并不是为人父母就纯粹地对孩子天然有恩,生育只是一个生理行为,健康的养育才有恩情。做父母的要成为孩子的依靠,给予孩子生活的照顾、精神的滋养,并在法律框架内教养孩子,培养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独立自主的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来说,感恩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对他人的强求。彼此尊重,真诚相待,感恩才会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情感。
感恩教育不要流于形式
大部分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常常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很多父母秉承默默奉献的传统,“爱你在心口难开”。但是,现代社会,我们更提倡“爱要表达”。关于爱的表达,心理学家概括为5种方式:“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和“身体的接触”。
“肯定的言辞”就是亲子之间直接用语言表达赞美、肯定、认可;“精心的时刻”,是指在生日、纪念日,精心准备,给所爱的人一个难忘的时刻;“接受礼物”,当然就是送对方礼物,也许是期盼已久,也许是意外之喜;“服务的行动”,这是很常见的感恩活动,比如给父母做饭、洗脚,协助父母完成一些工作;“身体的接触”,包括拥抱、亲吻、牵手、抚触。心理学研究发现,身体的接触对孩童的成长至关重要,而成年人同样也需要身体的接触,孩子可以用拥抱、搀扶、挽手等行为,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恩。
当然,这些爱的表达,每个人习惯的方式或者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要因人而异。我们也要注意感恩教育不要流于形式,有些学校组织感恩宣誓大会、操场洗脚展示,甚至出现学生面对家长痛哭流涕等新闻,这就有表演的嫌疑,有违真善美的教育。
现代人养育孩子的观念跟传统社会不一样,孩子不是成年人的工具,不是“光宗耀祖”博得虚荣的工具,也不是预备养老的工具。养育孩子的过程是自我成熟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的选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爱在爱中满足,除了爱的传递,我们别无所求。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