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加了抗菌涂层,防护效果就更上一层楼?4月12日,国家药监局在官网发布了“抗菌抗病毒”口罩消费风险提示,指出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宣称“抗菌抗病毒”非医用口罩“不靠谱”,其安全性、有效性尚且缺乏充分验证。口罩里的特殊成分一定是噱头吗?普通消费者选购口罩时该如何判断?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明贵作出了解答。“研究机构、企业提出科研设想,运用各种材料开发新型号的口罩,都是很正常的,我本人也参与过新型口罩产品的研发。但是,科研产品和市场应用是两码事,它们中间需经过一个严密的论证、反复试验和检验过程。”林明贵解读说。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一些“创新”非医用口罩,通过共混、喷涂等方式添加了各类抗菌剂,主要添加物包括纳米二氧化钛、纳米银、季铵盐、铜离子/氧化铜、中药提取物等。林明贵表示,这些物质不一定真能发挥作用,而且无论是否有抗菌效果,它们都有可能对使用者造成过敏甚至损害呼吸道黏膜等恶果。

“产品有没有效果,会不会有风险,都需要科学的论证过程,经过专家鉴定、临床试验等环节,最终只有符合国家标准才能上市。广告语怎么说不重要,产品能不能达标才是关键。”林明贵总结说。对于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口罩,林明贵也给消费者提出了选购建议:“用于防病毒的口罩种类有限,分别是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KN95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至于没有这些标注的口罩,无论用了什么样的包装、宣传语,加入了什么概念,目前看来可能都是不可靠的。”林明贵提醒说,在防病毒之外,口罩还可能具有装饰、防过敏等功能,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购。对市面上曾出现的售价上千元的口罩,林明贵评论说,购买奢侈品是个人自由,但口罩是否具备防病毒性能是另一个问题。“就算在口罩上贴金箔,它也没有防疫功能。要想安心防病毒,消费者只要认准符合国家标准的几款医用口罩就行了。”林明贵笑着说。(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明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