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始于问题。科学的素材常常也是生活的素材,因为科学就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情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观察,去实践,去探索,去学习。

陈征 供图


(资料图片)

“飞机上的窗户为什么都是圆角的?”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录制现场,一个小学生的问题问倒了身边的院士。这位院士又求助于他的同行院士,终于给出了圆满的答案,孩子得以了解飞机设计的科学和严谨。

“六一”前夕,适逢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多个场合不时听闻孩子们提出的各种“科学问题”,好奇心充盈,探求欲满溢。我在博物爱好者和科普编辑陈秀娟的朋友圈看到,她为自个新著“陪孩子淘自然”丛书所撰创作手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自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乐趣,能让孩子们永远充满好奇、惊奇和探索之心。走进自然,从来不会失望,不会空手而归。”她还表示,希望能让更多孩子关注自然,融入自然,获得最稳固的成长力量。

无独有偶,《科普时报》5月19日亮相的新栏目“科学教育进行时”,首发文章《守护孩子好奇心,让学习自然地发生》,讲述了一个项目化课程《种子云研究所》的施行过程:如何实现真实的学习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迭代发展,学科的融合在项目化学习中自然发生,儿童的核心素养在进阶式活动中获得提升。身为教师的文章作者说,他们并没有刻意去组织研究,只是默默努力守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栏上篇文章《“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不见了》,则借著名儿歌《小星星》中英文版本歌词的比照,表达出对“删除”了孩子好奇心和探求欲的遗憾。

其实,不管是徜徉于自然,还是遨游于书海,对于问题的归拢、提出和解答,恰是探索、学习和思考进程中的关键链条。将原本散落、枯燥的科学知识,化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契合于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定能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和探求欲。更重要的是,也有益于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提出更多好问题,进而自己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想起了那部久负盛名的科普经典《十万个为什么》。从1961年问世至今,《十万个为什么》不断推陈出新,在2013年已出到第六版,其唯一不变的是“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我觉得,这个好牌子的“根”或者说立身之本,就在特别容易勾起孩子们好奇心与提问兴趣的“为什么”这个关键词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为什么”往往要比回答“为什么”重要。因为它能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读者去思索问题,去感受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去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

10年前,在《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即将推出之时,我曾专程去往上海,采访“新十万”诸编委和编撰者,话题也都关涉“为什么”。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洪星范告诉我,鉴于时代在变,知识背景在变,读者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也在变,出版社着眼于推出新版的考虑,自2008年6月起就通过各种形式向全国少年儿童征集科学问题,尤其欢迎刁钻古怪的提问。

在上海,问题征集活动以“探索科学,发现精彩”为主题,以填写征集单的方式在全市中小学中展开,借以了解现代少年儿童科学意识的现状,包括科学兴趣的焦点、科学意识的倾向等,同时筛选出最具时代性、前沿性、代表性的科学问题。后来我看到一份对所征集问题的分析报告讲到:现在孩子们对社会、哲学和人文的思考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一些问题甚至涉及社会的伦理和道德方面。例如有孩子问:为什么要往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呢?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还要生产香烟?

洪星范坦言,《十万个为什么》新版的编纂过程,也是他们的科普理念转变的过程。以往他们总是担心落下什么知识点,跟对待学校里的学习一样。通过广泛地交流,他们认识到,那些知识点其实未必有多重要,能够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才真正重要。这就需要有到位的问题引导。

就征集活动中孩子们的提问看,都是全新且未得到很好解答的问题。这给“新十万”预留了很大的回答新问题、提供新内容的空间。而“新十万”对“为什么”的回答,有相当一部分是开放式、探索式的。也就是说,在有效回答“为什么”的基础上,让孩子们知道每个问题的解答都可能有多个不同路径,以引导和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更多的“为什么”。新版甚至还给出了一些目前没有既定答案的问题,或提出了一些书中没有答案的引申问题,以引发读者做更进一步的探索、思考。这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新思维。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编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就此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创新型人才一定是以不断学习开拓、不断问“为什么”为特征的。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创新型人才,与其从小得到的熏陶有关。这种熏陶,首先是学习科学的兴趣,就是在平凡的现象中发现问题,问出“为什么会这样”。其次是科学思维的方式,就是问“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是那个答案”。最后是科学发展的概念,也就是“未来可能有更正确的答案”。这样的科学传播,就不仅仅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精神。

“好问题”是探索思考的源动力。听说,《十万个为什么》第七版的编撰工作已然启动。期待读到更多更新的“为什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