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小龙虾、窗台前的牵牛花、市场上热卖的“萌宠”红耳龟,你能将它们同“入侵物种”联系起来吗?事实上,这些生物大都来自域外,依靠其野蛮的生命力,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原住生物获得大量繁殖。科普作家冉浩在他写的《物种入侵》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这些“不速之客”如何一步步占山为王的“热血故事”。

习以为常的“伪装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要想打败敌人,就得先认识敌人,更何况是这群披着“人畜无害”外衣,实则暗地破坏生态的狡猾物种。冉浩在书中结合亲身经历,列举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揭露了一个又一个入侵生物的真面目。我们由此知道,小到不起眼的红火蚁,大到满山遍野的虎杖和仙人掌,都绝非善类,需要我们提高警惕,正确对待。

书中提到的蜗牛案例令人印象深刻。华南地区随处可见、人们“一抓一把”的大蜗牛,竟然来自非洲。看似“弱不禁风”的蜗牛,其食量却大得惊人,以作物为食的它对农业、林业都造成了很大危害。更可怕的是,它身上会携带一种名叫“广州管圆线虫”的病原体,引发人畜共患疾病。

类似的“物种识别”冉浩还讲了很多。他依靠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积累,以及多年从事科普写作练就出的轻快文风,将复杂甚至有些无趣的物种知识讲得生动鲜活。我们能从一个个故事中了解这些物种的来源,以及人们如何斗智斗勇。

是敌是友?亦正亦邪?

这本书在科普知识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物种真的罪大恶极吗?正如没有单纯的恶人一样,这些“入侵物种”也并非只有“一肚子坏水”。

作者举了小龙虾的例子。很久以前,小龙虾在湖北潜江泛滥成灾,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稻田,当时的人们都把它当害虫处理。直到有人发现外国人喜欢吃这种小龙虾,于是从中找到商机。

当地农民还发明了水稻和小龙虾“连坐”的饲养模式。在水稻收获后往稻田里放养小龙虾,小龙虾以稻为食,在下次水稻播种前将小龙虾捕捞上来。这样水稻休耕期的效益空档被小龙虾无缝衔接,当地农民的收入因此多了起来。

还有一些生物起初并未对生态构成多大威胁,但人类行为的干预让它们“变坏”。《物种入侵》一书中提到了巴西红耳龟,其因色彩艳丽、饲养容易成为宠物市场中的“明星”。然而,一些人会将其购买后去野外放生,这种行为虽然使自己内心得到解脱,却给生态带来破坏。很快,绿耳龟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霸占了水系生态。

冉浩通过这些例子启示我们,正确对待入侵物种不只是“识别”,更应该全面地“审视”。这不是一本“黑名单”,而是大自然的“花名册”。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这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亦正亦邪的“朋友”。

顺应自然的共生之道

面对这些入侵物种,人们一开始都是出于本能地想去消灭它。然而,使用杀虫剂的后果表明,简单粗暴的手段不仅不会将其消灭,反而会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

在作者看来,掌握自然规律,“用魔法打败魔法”才是应对入侵物种的正确方式。虎杖,作为一种野蛮生长的植物,很多国家的居民都对它的狂妄“无计可施”。唯独在日本,虎杖被“驯服”了。冉浩认为,是日本本土的高草和树木等植物的竞争压力,阻止了虎杖长得过于高大,也阻碍了它占据更多土地。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除草行为也限制了其生长。

更为重要的是,虎杖已经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他们吃虎杖的嫩芽、拿虎杖做玩具。作者强调,虎杖在日本已经和当地居民实现了和平共处。

这才是作者想要通过该书所表达的思想。所谓“入侵物种”,不过是人们看到这些物种的危害而给它们贴上的“标签”。其实,它们只是这个大自然多样物种的组成部分,和我们人类一样共同居住在这个星球上。“识别”“了解”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要寻找与它们共处的生存之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