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科技的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内容和表现手段,而文化的蓬勃发展,也能为科技创新营造了更好的氛围和环境。科技部等六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本报今起推出的“科学人文”栏目,力求从科学知识与文学、艺术、历史、考古知识等结合的角度,向读者介绍文化与科学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以期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每当夏日来临,电扇和空调便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必需品。偶尔看到有人执扇摇风散热,难免会唤起我们对扇子的眷念和回忆。


(资料图)

扇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已问世

扇子,古代称翣或箑(shà)。扇子起源甚早,《黄帝内经》记载,舜帝广开视听,以求贤明,于是制作了五明扇。周武王仿效舜帝的做法,要一个叫元贤的人重新制作了五明扇,这说明扇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问世了。

扇子按形制分为纨扇和摺扇。纨扇又称团扇或欢扇,有椭圆形、六角形、方形等多种形式。按制作材料又分为竹扇、羽扇、丝绸扇、棕叶扇、木扇等。摺扇又叫撒扇,大概起源于晋代以前。因为晋代《子夜歌》中有“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的诗句。

早期的扇子是竹制的,《竹书纪年》中有“其薄如箑,摇动则风生”的记载。羽扇起源于殷商时期。周代后以鸟的羽毛为扇盛行。相传周昭王时,有人献丹鹊,一雌一雄,到夏天把丹鹊的双翅割下作为扇子。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人经常用鸢的翅膀制成扇子,其价格非常昂贵。

用羽毛为扇,不仅轻巧美观,又能体现人的风度。一般武士喜欢以鹫的翅膀为扇,其羽毛长且为黑色,看上去很壮观;文人官员喜欢用鹭的翅膀,其羽毛洁白轻巧,涂上颜色,看去非常雅致;而猎人则喜欢用鹤的羽毛,因为鹤能捕蛇,蛇闻到鹤的气味,便逃避开去。这些传说中直接用活的禽鸟翅膀做成扇子,未免太过残酷。

商周时期,有了丝绸扇。班婕妤《怨歌行》中“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赞美的就是丝绸扇。

历代帝王和文人对扇子的制式和名称很讲究。秦始皇时,令三妃九嫔夏天戴上“芙蓉冠”,手持云母小扇,侍从把五色罗纹扇子。汉代时,宫廷中制成了长柄芭蕉形的“仪仗扇”,供皇帝和嫔妃出行时使用。

特别有意义的是,这时出现了最早的机械扇。西汉元帝时的史游在《急就篇》记载了一种扇车。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代长安一名叫丁缓的能工巧匠,曾制作了七轮扇,七轮相连,用一个人摇动,整个宫中凉风习习。这种轮型风扇,能够不断运风,较之普通扇子,先进多了,可以说是今天机械扇的始祖。

晋代后摺扇流行,有名的檀香扇就系摺扇演化而来。因檀香木天然芬芳,清香四溢,做成扇子,香风飘动,扇在香存,还可防虫防蚁,为人们收藏和馈赠的佳品。

古人曾赞美檀香扇子:“寸尺方圆纸半张,舒卷自如随身旁,拂暑纳凉君快意,凉空皓月舞霓裳。”明代刘若愚还记载摺扇的制作方法:“其制作用木柄,长尺余,合竹作小骨20余根用蓝绢糊裱,两面皆撒大块金箔,放则遮日,收则入囊。”

收藏馈赠、指挥作战、舞文弄墨,扇子的功能多种多样

扇子除了遮阴解暑之外,随时代发展还派生出了其他功用。古代民间赠扇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相传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唐太宗对杨师道说,按过去的风俗,有相互赠送服饰的习惯。今天赠送各位大臣两把飞白扇,以摇动清风,增加美德。此后民间纷纷仿效,形成了端午前后赠送扇子的习俗。明代《岁时广记》说,五月初一,富贵人家相互以鼓和小扇馈赠,颜色各异,或绣或画,或缕成金。这种习俗现在有些地方仍然存在。

在古代军事家的手中,扇子是指挥作战的工具。扇子摇,清风动,计谋生。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常乘素装小车,手持白羽扇。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曾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赞赏诸葛亮成功地指挥了赤壁之战。后人也用“局化三分行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来颂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魏晋时期的名将杜预,也喜欢手握一把羽扇指挥作战;晋代顾荣与陈敏作战时,两军对垒,顾荣羽扇潇洒地一挥,陈敏的万余兵马便纷纷溃退。古代这些记录,把扇子的功用写得活灵活现。

扇子也为文人骚客提供了舞文弄墨的天地。唐代孟昶曾用水调龙涎涂在白扇上,轻轻一摇,香风四溢。世人纷纷仿效,并取名为“雪香扇”。据说最早在扇子上作诗的是琰玮,他的朋友樊孝介远行,他在扇上写了两首诗作为馈赠,于是扇上题诗作画之风乃兴,成为文人表达情感之物。如唐代张祜《团扇郎》中“愿得入郎手,团圆在眼前”,表达了情人间相爱与渴望相见的情感。

扇子还表达了古人的自然观,后汉蔡邕《团扇赋》写到“裁帛制扇,陈象应矩;轻彻妙好,其輶(yóu)如羽;动角扬徵,清风逐暑;春夏用事,秋冬潜处。”

手摇扇逐步被电扇、空调取代

随着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手执扇逐步被机械扇、电扇、空调取代。1830年,美国人詹姆斯·拜伦从钟表的结构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可固定的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1872年,法国人约瑟夫研制出用齿轮链条装置传动的机械风扇。1880年,美国人舒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风扇。1908年,美国的埃克发动机及电气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可转头的电风扇。

1916年,宁波定海人叶友才等人合资创办华生电器制造厂,生产出我国最早的电扇,取名“华生”。电风扇的意义在于,它解除人靠自己摇动扇子的烦恼。

而空调的发明更使人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1902年7月,美国人卡里尔制作出空气调节系统(后称“空调”)。1915年,卡里尔与朋友成立了制造空调设备开利公司,于1922年研制成离心式空调机,接着实现了商品化。今天,空调已进入全球的亿万家庭。

“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每当我吟诵到明代朱瞻基《撒扇诗》,既为这气势如虹的诗句所感动,也带给了自己身心阵阵的凉爽。今天,虽然电扇和空调基本取代了扇子,但我们不应只是将扇子看成一种装饰和收藏品,而应从它技术工艺的进步、文化内涵和功用等去理解和传承它,让它继续成为消暑纳凉、表达人类情感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作者系《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