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太空再添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邹承鲁星”。11月2日,“邹承鲁小行星”命名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325812号小行星命名为“邹承鲁星”,从此,我国科学家邹承鲁院士的名字进入宇宙星空,镶上了太空星辰。
邹承鲁先生是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阐明了胰岛素分正确折叠的分子机理,创立了“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建立了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的学说。
“邹承鲁星”是2008年1月3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会理事长赵海斌介绍,1月3日晚,科研人员将望远镜对准巨蟹座时,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当时她离地球1.9亿公里。后续,该星得到了莱蒙山巡天、斯特沃德天文台、泛星计划等多次观测证实,并进一步计算出她的精确轨道,符合国际上新小行星获永久编号所需的条件。
2012年4月,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该星325812号永久编号,并确认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2019年6月,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名将325812号小行星命名为“邹承鲁星”,于2020年1月9日正式通过国际批复。
“在太阳系中,地球、火星、木星等大行星都沿着各自的轨道绕日运行。‘邹承鲁星’处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将按照自己的路线和步伐绕着太阳运行,周而复始,在宇宙星空之中闪耀。”赵海斌说,“今天我们对‘邹承鲁星’的发现与命名,是该天体的研究、探测和应用的新起点。可以期待的是,随着空间探测的不断发展,未来很有可能会登上‘邹承鲁星’等小行星,去探索她的奥秘,开发她的资源,使之造福于人类。”(作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