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一向与《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并列为中国古代科学经典。然而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它是典型的笔记小说。

作为一种特殊文体,笔记小说出现于魏晋,在唐代形成潮流。笔记小说的作者不会附上文献索引表,我们不知道哪些文字是原创,哪些是引用。他们声称自己是在做客观记录,但会在细节上添油加醋,明显能看出很多虚构成分。

古代文人不像当代知识分子,写小说就是写小说,写论文就是写论文,而是怎么吸引读者就怎么写,结果便形成了笔记小说这种杂揉的文体。这类作品共有3000多种,包括很多志怪、传奇、杂录和琐闻,其中既有严肃的学术考证,也有彻底的想象。《酉阳杂俎》《乐府杂录》和《大业拾遗记》中都有近乎科幻小说的篇章。


(相关资料图)

《梦溪笔谈》之所以被视为科学著作,是因为其中有三分之一篇幅提到科学知识,有深刻的科学见解。同时,书中也有不少典型的志怪文字。沈括将《梦溪笔谈》分为十七门,“技艺”和“器用”的内容更接近科学,而“神奇”和“异事”写的都是超自然现象。

“扬州明珠”就是一例。作者写到,嘉祐年间,扬州空中有颗“珠”,最初在天长县陂泽,后转入甓社湖,又飞到新开湖中。十余年间,行人常常见到它,并且这颗“珠”还能飞,“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烂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翻开几十年前描写“UFO”的新闻,这种场面很常见。

如果说“扬州明珠”还有可能是作者记载民间传闻,“山阳女巫”完全是一篇小说。山阳女巫会“隔空猜物术”,伯氏不相信,用各种手段测试她的特异功能。内容不仅有起承转合,有悬念,而且采用“上帝视角”,都是典型的小说写法。

《梦溪笔谈》中,很多内容是在谈文艺。沈括分析燕地音乐的调,研究不同类型钟的演奏法,点评吴道子的画,讨论文字的章句和义理。沈括同代人如果阅读《梦溪笔谈》,会认为这就是一部文化题材的散文集,只不过对石油、磁针、浑仪或者海陆变迁这些事物的描写比同类书籍更多,虚构成分更少而已。

《梦溪笔谈》这种选材方法,代表着人文与科学尚未分家的历史时期。如果完全按照当今学科分类方法剖析这本书,无论把它归为文科还是理科,都会错失原著的很多价值。即使涉及科学,也没有划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大量篇幅用于描写人事、官政和权智。沈括出身官宦世家,又担任过知州、太子中允等要职,所以会从高级官员的角度去讨论行政区划、税收制度、军队训练和案件审判。他还讨论服装的演变,甚至大量记载野史,这些内容所占比例不亚于自然科学部分。

对作者而言,《梦溪笔谈》当然是一本完整的书,而不是音乐、美术、历史、民俗和自然科学的杂烩。沈括被赞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原因在于他是优秀的观察者,能够客观理性地观察周围事物。

沈括的很多观察完全出于兴趣,而不附带功利目标,这是他能被称为科学家的根本原因。沈括观察各地的紫荆,研究前朝的玉钗,记录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通读《梦溪笔谈》,我们会看到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努力剖析他所看到的桩桩件件,这恰恰是科学的原动力。

沈括还有充分的怀疑精神,《梦溪笔谈》有专门文字批判“前定论”,讽刺“卖卜术”,质疑“襄王梦神女”的传说。这在今天不足为奇,而在那个皇帝带头服食丹药的年代,堪称难能可贵。

《梦溪笔谈》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著作,但是正因为有科学精神贯穿全书,才让它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这本书忠实记录了那个人文与科学不分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分家的混沌时代。科学要深化就必然会分科治学。然而,划分具体的研究领域,不等于割裂格局和视野,今天的科学家仍然需要沈括这种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兴趣。

(作者系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