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网络依赖程度有所下降。

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较2020年提升1.9个百分点。未成年人过度上网情况有所改善,工作日、节假日日均上网时长与2020年相比均有下降。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观依赖程度和家长认为孩子上网时间过长的主观感受,都呈下降趋势。


【资料图】

具体来说,66.0%的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半小时以内;51.8%的未成年网民节假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1小时以内;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对互联网没有依赖心理的比例为42.0%,较2020年提升3.3个百分点。

从报告可以看出,互联网在未成年人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

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在过去半年中常利用网络学习的比例达到88.9%。网络作业和在线答疑的比例分别为41.7%和32.7%,39.8%通过互联网学习课外知识(比如看公开网课等),较2020年提升3.9个百分点。而且,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认同互联网对自己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在娱乐方面,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络上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的比例均较2020年有所下降。其中,经常在网上看视频的比例为38.7%,下降4.2个百分点;经常在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为47.6%,下降1.7个百分点。

62.3%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这一数字和2020年相比相差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的管理趋于严格,但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账号登录游戏,从而逃避网络游戏服务时段时长管理的情况依然存在。通过手机或电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中,使用家长账号玩过游戏的比例为31.9%。

仍有部分未成年网民存在看短视频时间过长的情况:工作日看短视频超过2小时的为9.8%,节假日看短视频超过3小时的达12.4%。

对未成年人来说,获取社会重大事件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视频平台。不过,未成年人信息鉴别能力有限,平台内容质量会对其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四成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炫耀个人财富或家庭背景,宣扬不劳而获、躺平思想等消极负面的内容,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需要重视。

同时网络安全方面也出现一些新的风险隐患,部分未成年网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网上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陷阱“与时俱进”,智能手表、智能台灯、智能音箱、词典笔等新型上网设备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等。

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报告呼吁,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度;推动青少年模式改良升级,在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能力;学校、家庭、平台企业各尽其责,形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合力。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会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自2018年起,每年都会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开展全国调查并发布研究成果。今年的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26349名未成年学生、13283名家长、1632名教师的抽样调查,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主要趋势及特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