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加坡《海峡时报》6月4日文章,原题:以邻为荣,是崇高的目标还是幼稚的追求?想象一下,你和家人住在一间环境极佳的高级公寓里,但因为你年幼的孩子把积木打散在地板上,响声把住在你楼下的邻居惹毛了,他会在几分钟内敲门抱怨。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我是一个“防患于未然”的人,对那试图考验我耐心的人几乎没耐心。虽然我偏爱和平和安静,明白有些声音必须忍受,因为它们构成了丰富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告诉投诉人,如果他不能处理周围人们日常生活的喧嚣,那就去荒岛上生活。

而对不宽容的住户,我的朋友想出了一个新颖的解决办法:和对方交换公寓——对方不用再忍受天花板传来的噪音,自己也不用应付投诉者的长篇大论。她说,通过让步,她为所有人实现了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

这种“以邻为荣”的政策并不适合所有人,有人认为这太理想化了。而且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换房子并不可行。在建筑密集的新加坡,类似的投诉案件越来越多,2022年提交给新加坡住房发展委员会的噪音投诉案件平均每月达2300起,是2019年的5倍。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3月份表示,今年年底将成立一个新部门,调查纠纷和制止某些滋扰行为的权力。政府还计划强制进行调解,以鼓励友好和早日解决这类争端。

“以邻为荣”的做法经常被引用到外交政策中,这就是为什么富裕国家会援助贫穷国家的部分原因,因为一个和平、成功的邻国有利于地区安全和经济增长。当然,冲突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但大多数时候,日常互动可以更愉快。不一定非要交换公寓,但每天可以做一些“小善”。比如,上次我向楼上的邻居抱怨他的派对太吵时,他的做法是邀请我们去喝一杯,之后还邀请我们参加更多派对。他的魅力攻势仍在继续,每年都会给我们送节日礼物,从而把我们变成了看起来“以邻为荣”的邻居,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抱怨过。(作者林爱玲,任重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