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岩鸽标本。图2为万林艺术博物馆基本陈列“生命与环境”展厅一角。熊曼洁 摄
2013年,为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该校校友陈东升出资一亿元在校内捐建万林艺术博物馆。2015年5月,该馆正式开放。从此武汉大学落英湖畔就多了一座被绿树环绕、整体造型似飞来之石的博物馆。它建筑外立面凹凸的手工感及其对光线的漫反射,将整座馆融于珞珈山的山景之中,传达了山、水、林、石互见的中式审美意境。
万林艺术博物馆总体建筑面积8410.3平方米,高28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这里展示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收集的各类丰富藏品,有珍贵文物、科考标本、艺术珍品,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由“标本唐”家族制作的数以万计的动物标本。
(资料图片)
鸟类标本收藏量达千余种
“标本唐”家族传承至今已是历经5代,他们制作的标本以栩栩如生、保存时间长而闻名全国。唐氏家族第二代传人唐启秀和第三代传人唐瑞昌是武汉大学的动物技师,他们于1929年创建了武汉大学动植物标本馆,其后第四代唐兆子和第五代唐健都在标本馆工作。
唐氏家族制作的动物标本在武大动物学研究、教学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扩大藏品数量,唐瑞昌、唐兆子经常去野外采集动物标本。而且,唐氏家族形成了一条惯例——家族中其他从事标本制作的成员若采集到的标本种属只有一个,一定要留给武汉大学。这造就了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无出其右的鸟类标本收藏量——现在中国境内记录的鸟类总数为1400余种,而武汉大学收藏的种及亚种就达到1050个之多。
拥有国内保存时间最久的动物标本
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地下一层的“珞珞如石”基本陈列展中,观众可以看到这些精美的动物标本。展览充分考虑了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对应关系,将诸多标本融入原野、森林、海洋、极地等不同生境。如此一来,观众不仅了解了动物形态特征,还能看到动物在其生境中的生存图景。
“珞珞如石”展的第一单元是“演化与繁荣”,“标本唐”的1247件鸟类标本就在这里展示。观众在此可见到各种珍稀鸟类品种,比如曾作为“唯物论证据”证明中国不止有8种鹤的赤颈鹤,羽色华丽的中国特有种雉科鸟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鸟类学史上第一种由中国人命名的野鸟金额雀鹛……由“标本唐”家族第一代唐春营制于1911年的岩鸽标本,是国内现存保存时间最久的动物标本。丰富的馆藏足令鸟类爱好者大饱眼福。
展览的第二单元是“生命与环境”,展示了140余件含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在内的动物标本,甚至包括雪豹、白鱀豚、大熊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标本。其中,企鹅、贼鸥、海豹等南极动物原体基本由武汉大学在20世纪参与南极考察时采集,而白鱀豚标本是由唐瑞昌于20世纪50年代从武汉一家冷冻厂收购的一只死亡的白鱀豚制作而成。2007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制作标本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用“技艺”换取“记忆”,为那些再难寻觅的生灵寻找一个不被遗忘的机会。
作为武汉大学的新地标,万林艺术博物馆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了出色作用,成功吸引了大批观众走进丰富多彩的动物标本世界,体会“标本唐”家族5代人守护技艺、忠于热爱的历史。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