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梅雨”来势汹汹,北方多地高温不退,东北等地遭遇强对流天气……6月中旬以来,我国多地频频出现高影响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有何特点?近期天气气候形势会怎样发展?6月22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于超,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值班首席、研究员袁媛为公众答疑解惑。


(资料图)

两大原因导致高温天气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6月23—25日,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仍持续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为35—38℃,局部地区可达40℃左右。另外,23日起,江南东部和南部及华南的部分地区也将出现高温天气。

本轮高温天气为何如此凶猛?“原因有两个方面。”袁媛介绍说,6月15日以后,一方面,黄淮地区上空受高压脊控制,西北下沉气流致使增温效应明显,另一方面,白天受太阳短波辐射影响,天气晴朗,又没有冷空气活动,大气干燥,地面快速升温,从而导致当地出现高温天气。

于超补充说,此次高温的特点,具体来讲,一是持续时间长。6月15日以来,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关中多地35°以上高温日数超过6天。

二是高温范围大。近期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关中及苏皖北部多地出现35—40°的高温天气。截至目前,全国842站超过35℃,520站超过37℃,104站超过40℃。

三是强度大。多地超过历史同期极值,比如河南林州,6月20日气温最高达42℃。

北方首次发生区域性高温

高温是一种较常见的气象灾害。我国除东北、青藏高原极少或不出现高温天气外,其他地区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温天气。

气象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的标准,“高温热浪”通常指持续多天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气温高而湿度小的干热性高温,另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大的闷热性高温,称为“桑拿天儿”。

针对今年高温天气是否提前?袁媛称,这是我国北方今年首次发生的区域性高温天气,但时间并没有偏早,反而是稍晚点。以北京为例,与往年相比,今年五六月份冷空气比较活跃,整体感觉凉爽。

袁媛特别提醒,后期北方高温天气会逐渐减弱,或将出现多雨天气。尤其是7月份,降雨多发,而南方在盛夏时期要注意高温天气。

什么样的天气,最容易中暑?又该如何防范?

“两种情况下容易中暑。”于超介绍说,一是干热天气,太阳直射时间长,气温超过35°,相对湿度低于50%;二是湿热(闷热)天气,尤其是七八月份,气温超过30°、大气相对湿度超过80%,人体感觉闷热。

若是身处在易中暑环境中,应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于超称,要避免阳光直晒头部,尽量在阴凉通风处,多饮水,携带太阳镜、遮阳伞、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中暑应急物品。对于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

南方未来降水仍将偏多

以往6月中下旬到7月下旬处于梅雨季节,主雨带主要在江南北部到江淮即长江流域一带,然而今年的主雨带前期在华南两广地区,目前明显北抬,东段已到长江流域一带。

于超称,从短期以及中期的时段来看,南方的降水实际上已开始明显减弱。预计未来10天,整个降水都是明显减弱且偏少,这对当前的南方汛情来讲,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盛夏时期,南方的广东、广西,在七八月份还是以降水偏多趋势为主。”袁媛强调,因此要注意防范降水再次加强,另外,后期台风可能也会活跃,将带来强降水、风暴潮这些不利的影响。

对此,于超称,要发挥气象部门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密切监测强降雨的发生发展动态,滚动开展与相关省份和流域的天气会商,明确预报结论,做好各级气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预报预警联动机制,把强降雨预报预警做准做精做细。

同时,加强与应急和水利部门联动,做好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和城市内涝灾害,特别是加强对前期降水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地区的风险监测,提前发布强降雨和次生灾害预警,及时提醒采取避险行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