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4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
该绿皮书指出,2022年夏季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警示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能力极其重要和紧迫。绿皮书指出了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是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体系。深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时空规律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实况监测,提高无缝隙、全覆盖精准预报预测水平,大力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灾害预警技术,强化预警信息发布和风险防范体系。
二是开展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适应韧性。包括加强对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精细化气象为农服务技术水平;加强高温事件对电力系统供需两侧的影响研究,解决高温条件下光伏组件运行效率下降,以及用电需求激增等问题,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应对高温的韧性;构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发展耦合气候模式的流域水文模型、水库调度和水能模型;大力发展气候变化对城市敏感行业影响和风险的定量化、动态化评估技术,创建城市气候变化诊脉平台;研发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极端事件影响监测和风险预警技术,推动构建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水平。
三是建立高温与人体健康预警平台和跨部门适应行动试点。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科学研究,评估当前和未来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识别气候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加快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健康风险的区划、标准和适应实施方案,评估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高健康高温预警产品的准确性、提前量和针对性,有效降低热环境引发的热射病伤亡事件风险。结合区域差异,分别在城市、农村、社区和重点场所(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建立高温健康适应的跨部门行动试点,显著提升全民适应高温风险的能力。
气候变化绿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的专家联手国内气候变化领域一线学者联合编撰的权威性年度出版物。自2009年推出《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以来,气候变化绿皮书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独特视角,见证了国际气候进程,紧扣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脉搏,反映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为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提供了丰富、及时和有前瞻性的思想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