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Douglas Yu课题组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了30468只蚂蝗,通过鉴定蚂蟥吸食的血液DNA发现了保护区里的86种脊椎动物。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为具有高保护价值的脊椎动物提供了保护空间。

这项科研成果验证了蚂蟥确实在其体内保存了其他动物的信息,可以通过检测蚂蟥体内DNA来研究当地的其他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工作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为主导,由美国哈佛大学、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哈佛大学、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的支持。

研究历程

2015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一次试采样。科研人员首先对护林员进行培训,让护林员学会如何把采集到的蚂蟥放进采集管里以及记录好相应的采样信息。通过试采样工作确定可以成功地从蚂蟥体内检测到哀牢山脊椎动物的DNA。

2016年正式启动项目,按照护林员的平时巡视工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被划分成172个巡逻区,由163位护林员在巡逻中采集蚂蟥,共采集了30468只。合并后的900多份样本中,科研人员鉴定出了86种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其中有15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受威胁或接近受威胁的物种。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绝大多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如水鹿、黑熊、苏门羚、毛冠鹿)在较高海拔、靠近保护区中央的地区分布更多,而家养动物物种(牛、绵羊、山羊等)和一个野生动物物种(赤麂)则在海拔较低的、靠近保护区边缘的地区分布更多。

来源:云视新闻七彩云,记者/刘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