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说是房间里面的大象,问题很严峻,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它。”

在4月16日晚举办的第十三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上,壹心理合伙人李可提出上述观点。

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提高。数据显示,1993年,抑郁症发病率为0.05%,2008年达到13%。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广州康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刘英华在上述论坛中指出,抑郁障碍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其次还有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等。造成青少年情绪障碍主要有三个原因,分别为生物学因素、性格因素及父母的职业影响和社会与环境因素。

在李可看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忽略,这背后的偏见是一大原因。他认为,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对此带有的偏见和标签,进一步加重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会让其指向自我攻击,“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有这样的问题?”

深圳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心理老师杨瑞华认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心理老师,她建议开设家长沙龙、家长课堂,帮助父母更好地和孩子沟通。

此外,也可以采用社区构建的形式,“让几个家庭组成一个社区小组,一起读书、做志愿服务等,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家庭以外的人,扩大孩子的生活圈子。”她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如此。社区小组无形中也改变了家长的一些认知,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心理教育如何进行思路上的调整?李可认为,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环境,青少年没有成熟价值观和足够判断力,会产生巨大心理困扰。因此需要正确看待心理疾病,学会如何与心理疾病共生。

在杨瑞华看来,信息超载对每个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调整教育面。“不能简单地要求孩子远离网络,更需要教会孩子变成工具的使用者和生产者。关注孩子接收了哪些信息,教会孩子解读接收到的信息,帮助孩子转换自己的身份和视角。” 

心理健康在校内的科普方式仍待改善。在李可看来,目前的科普方式大多是由学校老师来主导,学生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

“学生的参与感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李可指出,“是不是能够换一个视角,由学生来做科普的主力?其实青少年本身是有能力去做研究,主动去获取信息的。这种由学生自发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研究,才是最好的科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