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京杭大运河畔的台儿庄古城,花灯璀璨,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赏灯、游玩,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喜迎佳节。(视觉中国供图)

因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在农历正月十五,正月即农历元月,夜为宵,故称这天为元宵节。旧时,人们过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庆团圆之外,还要去逛灯市、赏花灯,将赏花灯系列民俗活动统称“正月十五闹花灯”。


(资料图)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

我国元宵节期间闹花灯的习俗,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说始于西汉,汉武帝对于太一神(即太阳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点起盛大的灯火,通宵达旦进行祭祀,从此形成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还有一说始于东汉时期,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下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并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这种佛教礼仪遂由宫廷发展到民间,成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

另据史载,唐朝时佛教大兴,唐玄宗接受西域和尚婆陀的请求,在公元713年正月十五夜取消都城的宵禁,点燃千盏华灯供佛,任人出游观赏,自此元宵张灯成为法定之事。

花灯制作工艺的演进

灯笼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考证,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

汉代以前灯笼的材质不详,估计多为布、树皮或兽皮做成。纸是在东汉时期发明的,所以纸灯笼只能在东汉发明了纸以后出现。

南北朝时期已有纱灯的记载,《南史》中有“壁上挂葛灯笼”。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就是纱灯的原始雏形。

唐代的花灯制作,已经有了很高的技术含量,出现了制作精巧的“灯树”“灯楼”等。《朝野佥载》记载:唐睿宗二年正月十五,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高达二十丈(约66.7米),装饰着各种丝绸、金玉,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俨然一个花灯“摩天轮”。《开元天宝遗事》提到,当时杨贵妃的二姐韩国夫人置办了百枝灯树,灯树高八十尺(约26.7米),竖之高山上。在元宵节燃灯,光芒亮到百里皆见。

宋朝花灯制作比唐代愈加先进。南宋开始出现走马灯,也叫纸轮风车,灯屏上画剪纸图像,下设轮轴,在灯内点上蜡烛后,燃烧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带动轮轴转动,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射在灯屏上,图像犹如走马般旋转如飞。

明代元宵节要在紫禁城午门外搭建“鳌山灯棚”,将上万盏彩灯铺叠成形状似鳌的一座灯山,高十余层,灯辉熠熠,灿若繁星,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清代元宵节还出现了冰灯。这是清朝入主中原后带进来的关外习俗,由冰雕技师“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殊可观也”,既有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又有精巧玲珑的小冰灯,其人物、动物、花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演绎中,历代能工巧匠用其聪明才智,不仅扮靓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推动了制作工艺的发展进步,在当代愈加历久弥新,积厚流光!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