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了,一只野猪闯进了我们店里……”前不久,江苏南京的公安局时不时会接到这样一通电话,而这种段子一般的报警电话却已是很多地方的日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本该生长在野外的野猪,如今却纷纷涌入了人类生活的区域。它们不仅狂奔于街头,还闯荡于人们生活的小区、校园。虽说野猪泛滥的情况并不是全国性的,而是集中于局部地区,比如四川、陕西、云南、东北地区的野猪问题就比较严重,但是人们不禁要问:野猪为何如此大胆妄为,大摇大摆地与人类混居在同一片区域,这难道是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吗?
猪丁兴旺,演化史长达5600万年
猪在分类学上被归入偶蹄目中的猪科,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历至少5600万年演化。据古生物学家研究,猪科化石最早出现在欧洲的始新世距今5600至3390万年地层中。历史上曾出现猪兽亚科、镰齿猪(又称为利齿猪)亚科和猪亚科三个亚科,可谓猪丁兴旺。但只有猪亚科演化至今,其他二亚科都灭绝了。如今现生猪的种类遍布非洲、欧亚及美洲大陆。
在猪演化史上,猪兽亚科是猪科中最古老原始的类群,猪科的许多种类都起源于这个亚科。该亚科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欧亚大陆的渐新世到上新世的地层中,在我国的代表是发现于山东山旺硅藻页岩中的帕氏古猪。
廉齿猪亚科主要分布在非洲和欧亚大陆的中新世地层中。我国以宁夏同心和甘肃和政产出的库班猪为代表。库班猪体型庞大,体重约800千克,是现生狮子老虎的2—3倍。雄性的前额长着一个相当大的骨质角,嘴上有獠牙,被称为森林之王,它主要生存于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距今2300万至1163万年间)的欧亚大陆。
猪亚科的特征和现生猪相同,以河猪属和猪属为代表。前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现生种类分布在非洲。后者主要见于欧亚大陆,在我国的主要代表是裴氏猪、李氏野猪、小猪和野猪。
“荤素”不挑的猛兽,力大无比适应性强
在我国,除了西藏高原和戈壁滩外,各地均有野猪生存。
野猪的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其栖息环境跨越温带与热带,从半干旱气候至热带雨林、温带林地、草原等都有其踪迹,也经常闯入农地觅食,但在极干旱、海拔极高、极寒冷地区,始终没有发现其出没的踪迹。
野猪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其食谱相当宽泛、荤素不挑等有关。野猪是杂食动物,不挑食,既能吃植物根茎、果子、树叶,也能吃昆虫、小鸟等肉食,靠着强壮肌肉还能猎杀小型哺乳类。几乎是不放过任何能吃的,甚至是腐肉也都来者不拒。
野猪尽管不是食肉动物,但绝对是一种猛兽。雄性成年野猪能长到200公斤,粗壮的长鼻能拱动50公斤重的树桩,奔跑起来时速可达到四五十公里,而且耐力超强。再加上锋利的獠牙和巨大的蛮力,使得老虎、豹和熊都对它退避三舍。因此,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可见野猪之凶猛。
7000年前,野猪开始被驯化饲养
当新石器时代来临,人类的生活方式由游猎转向定居,野猪也如牛羊鸡骆驼等那样成为早期圈养家畜的对象。随着狩猎工具的进步,人们不仅可以捕获活的野猪,且数量较多,便逐渐形成了收养动物幼仔的习惯,将它们驯化饲养,以备食物短缺时享用。在周口店猿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李氏野猪化石,在其他旧石器遗址中也有不少李氏野猪的化石,说明这类猪是古人类的主要狩猎对象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中国野猪开始在黄河流域被驯化饲养。我国河南贾湖遗址至少在其二期(距今8600—8200年)遗存中已出现了家猪,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猪遗骨之一。欧洲和中东地区也在新石器时代发现了大量猪骨。在青铜器时代及欧洲民族大迁徙时期,猪已成为重要的家畜。
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正成为新课题
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野猪,在我国曾一度销声匿迹,但近些年,野猪的数量却急剧增加,局部地区呈泛滥之势,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破坏。据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野猪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头。
野猪的泛滥因素较多。首先,野猪从祖先继承下来的超级繁殖能力和对环境的超强适应能力,使得野猪一旦有喘息机会就会卷土而来。其次,野猪天敌数量减少,以野猪为猎物的老虎、狼群等肉食性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使野猪种群便可以无限制地增长。最后,生态环境改善的结果。事实上,野猪的泛滥恰恰说明我国生态环境变好了。
但显然,野猪泛滥并非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那么简单来解释。如今,面对越来越猖獗的野猪活动,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正成为一个新生事物,城市相关部门还缺乏相应成熟的管理方案。捉拿又放归自然野地,不能解决野猪越来越侵入人类核心居住区——城市的安全问题。为此,加强数据观测,增强有关力量,采取猎捕等有效措施,控制野猪野蛮生长,乃是当务之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