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中国选手朱大庆(左)和引导员闫寒寒赛后庆祝。当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高山滑雪项目女子滑降(视障)比赛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最后一棒火炬手李端将火炬嵌入“大雪花”中央。 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在北京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视障运动员李端,摸索着、尝试着把火炬插入雪花台中。“加油!加油!”一时间,加油声响彻全场。当李端把火炬放上了雪花台,也点燃了观众心中的火苗,照亮了整个天地。北京冬残奥会让我们看到了自强不息的运动员,也给我们启迪。
用残缺的身体活出精彩的人生
火炬手李端曾经是一名篮球运动员,18岁时因灭火器爆炸而失去了视力。祸不单行,李端20岁时,父亲过世了。在父亲的葬礼上,他发誓一定要把家撑起来,照顾好妈妈和弟弟,“我不能说不行,要行,要有目标!”此后,他开始学习盲文。因为他双手布满打球造成的老茧,老师担心他很难摸出盲文。他不肯放弃,除了白天认真学习,晚上还继续“摸”书复习。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他只用了15天就掌握了盲文的读写,创下了盲校的纪录。
后来,李端重启运动生涯。因他打过篮球,具有腿长、弹跳力好的特点,主项就定为跳远。他说,自己眼睛看不见的好处是更淡定,对手在赛场上的发挥对自己完全没有影响。2004年,他成为世界上跳得最远的全盲运动员。他给自己取过一个网名叫“李端后来有勇气”,因为他喜欢《后来》和《勇气》这两首歌,其中两句歌词是“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我们都需要勇气”。
和李端一样,出现在冬残奥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寻常的故事。这次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舞蹈艺术家、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带着残疾人演员用手语“唱”国歌,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邰丽华两岁时因高烧失去了听力和嗓音,后来努力学习了舞蹈和手语,从此徜徉在美妙的艺术世界。
不只是残奥会的赛场,在各个领域都有残障人士活出自己非凡的人生。历史学家许倬云一出生就腿部有残疾,直到8岁才能借助凳子移动。可是他说因为这种不幸,得到了生命独特的礼物,“我从小就学会‘随遇而安’,经常在椅子里一坐一两个小时,直到家人把我抱到别的地方”。因为不能随意移动,他特别静得下心来读书、做学问。
我们赞赏残障人士,并不是赞美苦难,而是赞赏他们善于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奋力拼搏的精神。当客观的身体条件不可改变之后,他们都能直面自己的困难,想方设法继续探索人生的路,用残缺的身体活出精彩的人生。
身体或有残疾,心灵也可自由
这次北京冬残奥会上,朱大庆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首枚奖牌——高山滑雪女子滑降(视力障碍组)比赛银牌。朱大庆是一名横跨夏、冬季残奥会的双栖选手。朱大庆曾经是短跑运动员,原来在跑道上奔驰,如今在雪道上飞翔。视力有障碍的人会害怕速度,朱大庆参与的偏偏是比拼速度的项目,这位淳朴的农家女说:“不要害怕速度,只要你想好了目标,就奔着这个目标前进。”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有严重的眼疾,可见视力只有10厘米。但她从小就乐观好强,小学时还表现出了短跑的天赋,父亲借钱送她去了体校。13岁时,她被选拔进了省队,15岁入选国家队。她在奔跑中感受到了速度与力量,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为自己找到了方向、收获了成就感。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只有三个手指可以活动。但他不愿对疾病低头,他最喜欢的身份是科学家、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看成正常人——与其他人有相同的欲望、梦想与抱负。他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虽然他的身躯被限制在轮椅上,但思想却自由地在广袤的时空遨游。
跟霍金一样,作家史铁生也是坐在轮椅上。他曾因瘫痪而痛不欲生,但是当他接受了自己再也站不起来的事实后,反而想通了——如果身体的残疾无法修复,就要用思想去填满它。他在苦难中对于人生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都化作成文学作品。疾病是痛苦的,但是他抓住痛苦带来的灵感,用残缺的身体书写饱满的思想,给无数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
人皆有所不能,社会需要包容
如何对待残疾人,实际上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过去几年里,我国有30万个不同的设施被改造成无障碍的。此次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也促进了我们对无障碍环境的打造。整个社会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不仅为残疾人的出行创造便利,更要让他们和健全人一样拥有平等教育、工作、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我们今天讨论残障人士,也是讨论我们自己的人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可能经历意外、生病甚至致残……如何从时间的缝隙中为生命找到一束光、一条路?史铁生说:“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的需要信心的原因。”
因为冬残奥会,我们看到了更多不同的身体,看到了更多努力奋进的灵魂,看到了生命的多元。希望这些“看见”之后,全社会对于残障人士多一分尊重、理解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