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水蚀、风蚀“双减少”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付丽丽

图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美丽家园①】

编者按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显示,2021年度我国继续保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蚀和风蚀“双减少”态势,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相比,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向好,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为此,今日起本报推出“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美丽家园”系列报道,探讨十年来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做出的努力。

草木馥郁、瓜果飘香,在福建省长汀县,曾经草木不存,红壤遍露的荒山,如今已郁郁葱葱。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之一,1985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当地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2020年底,这一数字下降到31.52万亩,水土流失率降低到6.78%。昔日的“火焰山”摇身一变成了“花果山”,这背后是规范、科学、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一场久久为功的“绿色革命”。

长汀县只是全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缩影。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显示,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67.42万平方千米,较2020年减少1.85万平方千米,减幅0.69%。其中,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降至18.93%,较2020年下降0.55个百分点。全国继续保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蚀和风蚀“双减少”态势,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向好,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呈减少态势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今年4月28日,历经14天集中补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同样得益于南水北调,白洋淀“华北明珠”风采再现。

水利部方面表示,从不同区域的特点看,我国东、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均呈减少态势。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继续好转。如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由有监测以来最严重时的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3.4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近一半,主色调已由“黄”变“绿”。

2021年,水土流失改善显著的地区为黄土高原、京津冀、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等区域。“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较2020年减少了1.68%,是全国平均减幅的近2.5倍。”上述负责人说。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刘国彬看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一语道破了水土流失的本质——水土流失是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反映,同时水土流失又是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和贫困的根源。水土保持是扭转生态恶化和摆脱贫困的关键,在生态严重恶化地区,把水土保持搞好了,就是抓住了生态建设和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的牛鼻子。

以科技助力水土流失治理

监测表明,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10.58万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35%,风力侵蚀面积为156.84万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65%。

“我国水力侵蚀呈明显流域分布,风力侵蚀呈明显区域分布,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特别是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水力侵蚀尤为集中。”刘国彬介绍,全国水力侵蚀面积有八成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六成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超四成集中在长江、黄河上中游。

有数据为证,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全国水力侵蚀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和高强度水力侵蚀发生率最高的区域,其水力侵蚀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3%,其中62%为中度及以上等级、27%为强烈及以上等级,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水力侵蚀易导致土层变薄,降低土地生产力和蓄水保土能力,加剧沟道冲刷,淤积江河湖库,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防洪安全。

我国风力侵蚀面积主要分布在北方风沙区、青藏高原区和东北黑土区,其中北方风沙区集中了八成的全国风力侵蚀面积。风力侵蚀易导致土壤细颗粒损失,土壤持水能力减弱,植物生长及其群落退化。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风力侵蚀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不同类型区治理措施不同,但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科技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了新的模式、技术途径,并建立了很好的示范样板。”刘国彬说。以陕西安塞纸坊沟小流域和延安南沟治理项目为例,历经40多年长序列全要素多尺度监测,刘国彬及其团队提出了黄土高原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植被以乡土树草种为主的恢复策略,最终形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纸坊沟模式”。

几十年来,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经历了生态起始恢复、稳定发展和良性循环3个阶段。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从过去的以理水保土,上升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提升的新阶段,不仅要保持水土,同时还要发展生态产业,提升固碳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维持功能。“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地区不但要由‘黄’变‘绿’,而且要由‘浅绿’变‘深绿’。这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刘国彬说。

在全国,更多山河披绿的故事陆续上演。2021年,在黄河流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水利部以减轻沟道水力侵蚀,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启动高标准淤地坝和拦沙工程建设。

数字显示,2021年,我国水力侵蚀面积较2020年减少1.42万平方千米,减幅1.27%;风力侵蚀面积较2020年减少0.43万平方千米,减幅0.27%。大江大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均呈好转趋势。

打好“控增、减量、降级”组合拳

山绿、水净、民富、景美……尽管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明显改善,但本次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也反映出,我国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

总体来看,水土流失面积强度进一步大幅下降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仍然严重,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比大,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压力依然偏大等。

针对上述问题,水利部方面表示,今后要继续打好水土流失“控增、减量、降级”组合拳,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具体来讲,一是将人为扰动作为“控增”的重点,通过强化水土保持监管,2021年人为水土流失防控效果显著,人为扰动地块水土流失发生率较2020年降低了约10个百分点。下一步,将持续加力,切实管住人为水土流失“增量”;二是将林草地作为今后水土流失面积“减量”的重点,加强保护修复,充分发挥林草地水土保持功能;三是把坡耕地和侵蚀沟作为水土流失强度“降级”和重点治理的主战场,大力开展黄土高原高标准淤地坝和固沟保塬工程建设,加大东北黑土区耕地侵蚀沟治理力度等。

“强化流域治理管理,以大尺度流域为单元,以上中游地区为重点,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大江大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水平。”水利部有关人士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