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叔叔您好!
我是校话剧社的社长,在一次汇演预赛中,我发着高烧参加比赛,中途忘记了台词,导致社团以1分之差错失决赛,我自责不已,但同伴们却并没有埋怨我,反而觉得我像英雄,得到了大家格外的关心。从这以后,再有比赛,我总是想着要是出点意外就好了,这样不管比赛的结果如何,都不会被埋怨。
(相关资料图)
现在,在一些重大比赛或考试前,我总是希望生一场病,这样就不用担心比赛结果或成绩不满意会让我受到责备。平时生活中,我越是觉得完成不了的事情,就越会用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麻痹自己、浪费时间。有时候会上网闲逛,有时候会看一些闲书,干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并把这些当成未完成主要任务的合理理由。现在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又想找N多个理由打“退堂鼓”。老师,我意识到这是我的心理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呢?
晓钧(化名)
==================================================
晓钧同学:
你好!
感谢你的信任!你信中提到的这样情况,很多人都经历过,心理学上叫“回避性体验”,我自己有一段时间也有过这种情形。有时为了表现更加完美,维持一些正面的自我评价,在我们觉得不能优质地完成某项任务或无法保证完成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时,为了避免这种可能的失败对自我价值感的损毁,我们往往会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策略,使自己可以避免这种潜在的危险。
像你刚刚提到的,希望在重大比赛或考试前生病的这种“自我设障”心理,也是一种自我止损的保护策略,这种保护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因此,很多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形时,都不会意识到这是自我设障心理在作祟,因而常常自责。你能对自己的异常行为有觉察力,并意识到这是心理问题进而寻求改变,老师先给你点个赞!
一般情况下,面对失败,人们希望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这样就可以避免将失败归因于个人智力水平或能力高低。而自我设障的行为一方面能够让个人在面对失败时,心安理得地规避指责、维护对自身的正面评价;另一方面,一旦成功了,又可以表明个人没有尽全部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从侧面证明了个人超群的能力,自然也会获得不少的赞许,达到自我需求的效果。
如果我们经常在关键的时候改变主意,并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那很可能就是产生了自我设障行为。虽然自我设障的行为具有暂时维护自我价值感的短期效益,但某些情况下,这种行为会让自己错失机会,而且还有可能令别人感觉不可思议,使自己人格受辱。更严重的是,长期自我设障,会使自己经常处于被动的境地,最终必定损害其自我价值感。所以自我设障不是面对困境时正确的应对方式,而是一种消极的、逃避式的策略,是一种自我麻痹的行为。
要克服自我设障的心理和行为,首先要理解导致自己成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进行归因训练,增强对未来成就与结果的合理期待。
其次,学会接纳自我,调整不合理信念。如果有不合理信念,往往会妨碍心理与行为的恰当反应,所以要改变原有的认知和行为,积极地进行认知矫正,接纳现状的自我,进而减少自我设障。
再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心情压抑的时候,可以向亲人、朋友倾诉获得帮助。学会适当示弱,不惧怕自己的不完美,让别人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期待,创设一个良性的自我支持系统。
最后,要学会进行自我肯定,能承受外界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评价。自我肯定包括认知训练和行为训练,面对结果,找到积极驱动力,长期坚持下去,会形成自我肯定的观念与行为。
慢慢练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大耳叔叔
=====================================================
案例反思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遇到困难时,不会正确地分析困难的原因,常常用其他看似寻常的行为,来掩饰自己的无助和退缩行为,为自己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以保全自己的“面子”。这些都是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自我保护。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真正学会接纳自我,去发现那些我们未曾意识到的自己,突破自我设障,这样才能得到收获和成长。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心理高级教师、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