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4号线江苏生物多样性(动物篇)科普影像展。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供图
憨态可掬的长江江豚、振翅高飞的丹顶鹤、翩翩起舞的中华虎凤蝶、艳丽多姿的锦鲤……一夜之间这些水中游、天上飞的生物,全都“登”上了南京地铁四号线“地铁科学号”列车。
在4月22日第53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江苏生物多样性(动物篇)科普影像展日前正式在南京地铁4号线“地铁科学号”开展。该展览由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江苏省动物学会、南京守望自然科普中心等单位共同组织,展览将持续到5月中旬。
红头长尾山雀。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供图
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一直有着禀赋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江苏还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有湿地5类16型,共282.1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27.5%。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是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为丹顶鹤、黑嘴鸥、勺嘴鹬等濒危鸟类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地或越冬地。
根据2017-2019年江苏省开展的39个试点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共记录省内物种数4588种,物种种类构成较为复杂,其中陆生维管束植物共计1425种,陆生脊椎动物共计382种,陆生昆虫共1401种,淡水水生生物共计1380种。2021年本底调查记录省内物种数更新至6046种,共记录到珍稀濒危物种165种。
本次科普影像展共展览展示了200余种江苏常见物种照片和影像资料。这些照片和影像资料均由江苏省内生态摄影师授权提供,真实而富有美感,在此基础上,由专家学者配以文字说明。展览共分为6个篇章:山河走兽、飞羽寻踪、虫林秘语、庄周梦蝶、博物餐桌、暗夜精灵,分别对旗舰物种、常见动物及经济动物进行展示和介绍,并图示它们的识别特征和观察要点。
中华绒螯蟹。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供图
本次展览活动就经济动物特设“博物餐桌”主题车厢,展示江苏现代养殖业的重要成果以及公众日常食用、观赏的水产物种。江苏省渔业互助合作发展中心的专家表示,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特别是在生态治理层面,江苏现代渔业在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领域也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乘客们在地铁车厢就能和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大闸蟹(中华绒螯蟹)、河豚(暗纹东方鲀)、锦鲤等水产养殖领域的明星来一次“亲密”接触。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对于公众而言,通过地铁科学号江苏生物多样性(动物篇)科普影像展既可以欣赏江苏动物之美,又可以学习动物分类学知识,还可以受到生态文明的熏陶和教育。(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