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观察家】
近日,西藏拉萨一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天文馆时,小朋友发现馆内一个航天演示视频有多处错误,比如,把长征三号的影像标成了长征五号。小朋友“气到暴走”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
这事挺好笑,但也引起我们的反思:这样的情况何以出现?为何这几处错误未曾被人指出,一直到孩子“发飙”才备受关注呢?
科普“翻车”,我们应当以此作为警示。
科普内容出错,或是因为汇编者缺乏相关素养,没掌握行业的初级知识,就匆匆成文结题;亦或由于在制作过程中的校检环节流于形式。如果各个环节重视质量审查,科普内容会少犯很多低级错误。
严抓科普质量,规范流程管理固然重要,科学界人士的参与也不可或缺。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陈列的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是由时代楷模钟扬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其内容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钟扬常和同事们逐字斟酌,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出十几块图文。
出版过数百万字的科普作品的天文学家卞毓麟认为,整个科学传播链条中,科学家是关键的“发球员”。
但如今有多少专家愿意走到一线,为科普场馆撰写资料?与此同时,有科学功底,对某个领域有较深研究的科普作家也是凤毛麟角。诸多因素导致了如今的科普内容虽多,但同质化严重,专业水平欠佳,很难形成权威准确、生动活泼的科普资料。甚至出现上述科普资料出错的尴尬情况。
无论如何,要谢谢小朋友,童言无忌提醒我们,这样的状况并不正常。未来我们的科普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