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楠

(1931-)


(资料图片)

1951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1952-1980年先后在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西安(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重庆(建筑工程部第一综合设计院)等从事建筑与工程设计

1985-1988年

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计局局长

1988-2000年

先后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

澳大利亚建筑学会(RAIA)

名誉资深会员

《山花烂漫 20世纪现代建筑学习体会》

张钦楠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评 论 赠 书

朋友圈分享本链接的同时

在评论区分享您对现代建筑的学习体会

并将分享截图发至机械工业出版社订阅号,

截至7月22日8时,点赞数最多的2人

即可获得赠书!

"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世纪。在这一世纪中,人类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变,而建筑是这种转变的一个忠实记录者。

建筑师在20世纪的创作,特别是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成果,是人类历史中最值得记载和赞赏的人间财富之一,这也是我在本书中所希望表达的。

——张钦楠

"

/01

我对建筑学是槛外人,对艺术更是门外汉。然而,在一生终局来临之前,却对20世纪建筑艺术做了一番浏览。这里面有太多的美,使人流连忘返。这里有太多的文化,令人向往不已……

在本书中,我将20世纪的建筑史称为“现代建筑的世纪”,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早期现代主义(构成主义)的年代,第二部分是正规现代主义的年代,第三部分是后、近现代主义的年代,它们各有其时代特征和意义。

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主要参考两部书:

1.(美)K. 弗兰姆普敦写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三、四、五版,三联书店出版)。

2.(美)K. 弗兰姆普敦主编《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10卷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20年,三联书店新版,更名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1000件》(10卷本)。

我在本书中以前者为引线,把后者分散的1000项精品串联起来。让读者看到,这些精品是如何在时间上串联的,使人们看到其前因后果。

/02

故事从维也纳开始,刚在布达佩斯和布拉格寻找欧洲封建城堡的残余之后,我来到了一座金球顶、洁白墙的小屋(即维也纳分离屋),知道这是建筑“现代主义”的起点。

我去过西班牙巴塞罗那三次,一栋栋地寻访高迪的建筑。人们说他是“卡泰隆现代主义”,然而此“现代”不同于彼“现代”,但是我在这里又看到密斯的“德国厅”,据说这是真正的“现代”。

从维也纳的分离屋,到巴塞罗那的高迪屋和密斯的“德国厅”,我就这样地开始领会了建筑“现代主义”的诞生和成长。

由格罗皮乌斯和密斯等开创的“包豪斯”“货真价实”“现代主义”是什么呢?我的领会是:

1. 尊重理性,尊重科学,尊重几何美

2. 重视建筑功能,“形式服从功能”(沙利文语)

3. 尊重几何线条:直线、曲线、平面、曲面……美来自几何学

他们被希特勒的纳粹党压制,落寞如丧家之犬。终于在美国找到了安身之地,开拓了20世纪的现代建筑学。

建筑史文献中,多把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赖特列为现代主义的四大师,我却觉得不够恰切。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分成两派,赖特与阿尔托的“自然派”和格、密、柯与路易斯·康的“理性派”。

这两派达到了几乎分裂的程度,但谁也不愿意分裂,他们坚守上述的三项原则,终于取得了左右世界的地位。可以说,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现代主义建筑”就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国际建筑风格。然而,它又是在不断受到冲击下存在和成长的。我们可以至少列出三次重大的冲击。

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内部的斗争。柯布西耶领导的“国际派”在年轻一代的“地域精神”的反击下败下阵来,却由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在美国扎下了根。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开始又在欧洲蔓延的后现代主义浪潮。

第三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派内部成长起来的冲击。

经过这三次冲击,加上它在向“东方”扩展时受到的阻力,到21世纪“现代主义”已经和其初期面目全非了(我称之为“近现代主义”)。

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人,应当懂得它在前一世纪的成长过程,才能正确地把握本世纪的前进方向,少走弯路。

/03

21世纪才过去20年,全球各国都涌现出一批创新作品,被称为“当代建筑”(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但由于时间关系,到目前为止,在创作理论上主要是延续20世纪的经验,还没有看到在理论上有很突出、很系统的新飞跃,但仍可以看到一些碎片式的发展,相信不久将会出现新的、质的跃进。

历史是过去的积累,创新是传统的消化。不了解历史和传统,就谈不上创新和前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