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大凡人们历经的种种不快,皆出自心中。而不快的原因大多是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或者结果与预期有较大差距。可见,欲望是产生痛苦的原因,欲望越激烈,满足欲望的心情越迫切,就越会努力去达到目的。通常情况下,这种由内心欲望产生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之母。但不同的欲望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总体上看,人类的欲望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最基本的类型。实验和经验都表明,物质上的满足,可以获得暂时的快乐,而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获得相对持续的快乐。这样,如果对物质的追求不能适当加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经常持续得到满足的刺激,就会使自己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不愉快的状态。因此,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物质欲望,而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和明白,但要做到却不容易。其实,欲望不能无,也不能太强烈。让人欲望全无,既不现实,也不利于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毕竟,不管是生物学的生存法则,还是利益社会的生存需要,无处不存在竞争。惟有竞争,才能进步,才能完善自我。所以,欲望不能没有。但是,欲望又不可无度,否则,就如逆风执炬,有自焚己手之虑。可是,怎样做到有度呢?如何才算有度呢?
首先,要克制物质上的欲望,追求精神上的愉快。所谓克制物质上的欲望,主要指在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提倡追求高尚的精神情操。怎样才算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呢?虽然不同的个体标准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但一般来说,生存需要就是达到小康水平,发展需要则包括人的再生产和社会的再生产,则要顺其自然,不要太刻意追求,这样就不会陷入为满足欲望而奋斗的苦劳中。
当然,欲望如何算过度,则是个复杂的问题,取决于一些条件,是根据已知条件求解的过程。这些条件主要包括:你个人的能力,如受教育情况,智力、体力的先天条件;家庭背景,如地位、财产、能够给予的帮助;必须承担的义务,如抚养家庭成员、实现社会责任等。对于精神上的欲望,则是指从做事情中得到的愉悦程度。一般来说,为他人服务、做事,是一个愉悦的体验和过程,为社会做事,得到人民的尊重,也能够得到愉悦;救助弱者,得到的愉快程度更大,而为理想奋斗、为信仰贡献,则可能达到最大的精神满足。因此,快乐的来源在于物质上的付出,而不在于获得,当然会在精神上有获得,那就是愉快。
其次,要明白物质和精神的相互转化关系,促进两者之间的转化。物质上的欲望与精神上的欲望满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该函数所描绘的图形应该是一条抛物线。欲望满足的初始阶段,随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快程度也会上升,但逐渐地,随着物质上满足程度的增加,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开始递减。达到抛物线的顶点以后,随着物质上的获得、满足的上升,精神上的满足和获得开始下降,直到出现负数。所以,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感觉和知觉等关系,促进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相互转化,尤其是在物质丰富以后,促使物质向精神的转化,是人生获得幸福、个人获得快乐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