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4月29日是世界舞蹈日,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现代芭蕾舞之父——让·乔治·诺维尔。但这一天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每个人都可以翩翩起舞。

收获三大益处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孩子学习舞蹈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锻炼身体。舞蹈需要身体配合音乐来完成和谐的动作、情感的表达,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同时舞蹈训练孩子时刻注意抬头挺胸,纠正驼背、塌腰等不良形体问题。舞蹈也是一种运动,可以消耗热量、锻炼肌肉、训练力量,能够促进孩子食欲,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美的熏陶。舞蹈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学习舞蹈的过程就是在接受综合艺术的熏陶。舞蹈既能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又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欣赏美、感受美、追求美,通过动作、表情传达动态美和造型美,展现出孩子蓬勃的生命力。

培养品格。舞蹈有集体舞、双人舞、独舞,即使是一个人跳舞也需要与音乐相配合,这就需要协作的能力;跳舞时要舒展肢体,在大众面前表演,这要克服羞涩心理,展现大方自信。舞蹈训练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年复一年地学习、练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怕失败的韧性。

走出两个误区

首先要学会享受美和快乐,不能急于求成。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走专业道路,过度重视舞蹈的基本功,要求孩子进行大量严苛的训练,会让孩子感到疲惫和不自信,不能享受其中。应该根据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进行科学的训练,保护孩子对舞蹈的热爱和兴趣,避免过度训练造成运动伤害。

其次抛弃性别偏见。在电影《舞出我天地》中,小男孩比利喜欢跳芭蕾舞,父亲却说男生应该踢足球、练拳击。但是小比利太热爱舞蹈了,他用一切时间练习,走路时练习,躺在床上在脑海里练习……父亲被儿子感动了,支持儿子追求梦想,挑战世俗观念。小比利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世界级芭蕾舞者。这虽然是一个电影故事,但是也展现了一种现实的偏见——跳舞是女孩学的。其实不然,学习舞蹈,无论男女都会受益。

不止表演,为人生起舞

让·乔治·诺维尔坚信,不借助于念白、咏叹调或朗诵调,只依托自身动作就可以叙述完整的剧情。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依托自身动作讲述人生故事。

聋哑艺术家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曾登上2004年雅典残奥会、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在今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邰丽华带着残疾人演员们用手语“唱”国歌,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两岁时,邰丽华因病失去了听力,她在聋哑学校里爱上了舞蹈。这里有一门与众不同的课叫律动课——老师踩响木地板下的象脚鼓,把震动传达给站在地板上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体验节奏感,邰丽华总是把脸颊紧贴在答录机的喇叭上,全身心地感受不同的震动。15岁时,她开始进行专业的舞蹈训练,除了吃饭睡觉都在跳舞。邰丽华说:“我在无声的世界中起舞,找到了讲述自己内心世界的美丽的话语。”

舞蹈,是跟生命和情感关联的,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正如《舞出我天地》中,小比利在参加芭蕾舞学院面试时,考官问:“你跳舞时有什么感觉?”比利回答:“只要跳舞我就会忘掉全部的事情,好像一切都消失了,我感觉到身体像小鸟一样在飞翔。”

舞蹈,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不必追求专业度,只要跳起来就是最美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作者系亲子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