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非遗文化之窗

辞旧迎新,陕西民间又开始为迎春表演做准备了,宝鸡社火脸谱即将闪亮登场。宝鸡旧称西府,故而,宝鸡社火脸谱也叫西府社火脸谱,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流传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脸谱的最高水准。

社火,是我国汉族春节的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青海、甘肃、陕西等西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的通称,表演形式随地域而变化。宝鸡,炎帝故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之地。西府社火因其浓郁的地域特色驰名,每逢春节至正月十五,各地庙会都要上演社火大戏,以传统的“马社火”、踩高跷等形式,要求社火表演者以舞台亮相形式巡游,观看者通过脸谱辨认“哑剧”中的戏曲人物。

然而,宝鸡社火脸谱又是我国脸谱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巫术及宗教假面。先秦至汉唐时期,假面的巫术意义逐渐削弱,发展为各种歌舞杂耍面具。宋代以后,随着戏曲的成熟,歌舞面具发展成为戏曲脸谱。社火脸谱是在漫长的历史演绎和传统的民俗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造型艺术,不仅有周文化“大傩”涂脸的遗痕,而且从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等图案来看,也不乏商代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火落幕后,而社火脸谱被民间艺人活灵活现地画在马勺上,家家户户把马勺脸谱挂在家中。马勺在陕西是家家有、人人用的盛水器物,即水瓢,形似人脸,因此才有了从“涂脸”到“马勺”的移花接木。所以,宝鸡社火脸谱又称马勺脸谱。这一习俗源于西府曾是秦国属地,马勺是喂马的工具,也象征秦人养马得道打仗常胜。故借此驱邪纳吉,讨个聚财的好兆头。马勺一般是用优质的桐木、椿木、桃木为原料,经民间工匠用特制刀具手工雕刻而成。其谱式图案多取自《封神榜》《三国演义》、民间传说及地方戏曲中具有法力、正义感的人物脸部造型,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图案,通过抛光、沥粉、彩绘、勾金等多种技艺融合,绘制在马勺上,使马勺从实用功能转向了审美层次。

宝鸡社火脸谱是从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性格,以色彩辩识人物的忠、奸、善、恶,其中,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义侠、金银为神妖等。多采用夸张手法和色彩对比,着重于额头、眼睛和嘴部变化,尤其额头上的图案则是脸谱的中心部分,往往象征着角色的地位、身份。眉毛也有固定的模式,分疙瘩眉、横须眉、星斗眉。一般武将为疙瘩眉,笔墨粗狂,表示勇敢刚直;军师以及有心计者用的横须眉,起纹路较细长,表现足智多谋。同时,多采用鲜艳的原色,利用图案线条的间隔穿插变化,使这些色彩巧妙地组合分布,构成了一幅幅既古朴典雅,又绚丽多彩的精美脸谱图案。

独具匠心、线条优美的宝鸡社火脸谱,给人以原始清新之感,极富民间气息,具有浓烈的节日喜庆和自娱特性。广大劳动人民对它寄托着无限深情,用来驱邪镇宅,祈求五谷丰登、安泰吉祥。2007年,宝鸡社火脸谱绘制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美术工艺者李继友把宝鸡社火脸谱带到了北京奥运会上,提升了这项非遗传统文化的知名度。

陕西宝鸡社火脸谱,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神奇的艺术想象,是一朵璀璨的民间艺术奇葩,更是我国非遗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会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