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纪录片是在国际上广受欢迎的一个纪录片题材。当今中国,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刷新着最高、最长、最难等纪录,超乎人们想象的重大工程越来越多,工程建设也成为了中国纪录片领域一个突出的创作题材。


【资料图】

《总师传奇2》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出品、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承制的一个工程类纪录片,首次尝试了从总师视角解读一项伟大工程的建设过程。

《总师传奇2》“舟山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项目设计总师李炜 (图片由作者提供)

精挑细选定项目,清晰线索构全片

要表现工程的传奇性,必须将工程建设的巨大难度呈现出来,而且这种难度最好是史诗级的,是那种常人感觉不可能完成的项目。

为此,《总师传奇2》选择了4个项目作为拍摄对象:在强台风、厚淤泥、大涌浪海域建设的风电项目——舟山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穿过城市、穿过水库、穿过长城,与京张铁路百年交会的智能铁路——京张高铁;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解决设计与结构关系的大兴机场一期航站楼;史上最难铁路建设项目——穿越横断山脉的拉林铁路。从工程建设难度来说,这4个项目都属于天花板级别的。

选定了项目,创作团队还需要在庞大繁杂的工程系统中选择一条最能代表项目难度,同时又最清晰的线索来结构全片。然后,一一拆解该线索中的工程环节,找到每个环节中最难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环节结束前通过逻辑带出下一个环节。最后,按照视听节奏进行重建,形成一个以总目标为推动力,每一段落之间又相互勾连的完整叙事链条。情节环环相扣的同时,观众也能充分享受到对顶级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理解所带来的观影愉悦。

把握叙事风格,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对一项工程进行50分钟时长的讲述,如何才能让习惯“吃快餐”的观众看得下去?这就需要把握好纪录片的叙事风格。

比如,舟山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的设计建设过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此地“强台风、厚淤泥、大涌浪”的恶劣自然环境。这一集就始终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如何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立住一台几十层楼高、几百吨重量的风机?总设计师李炜从设计角度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桩型能站稳?设计多高的承台既能避免涌浪的冲击又能节省成本?

要想按照既定设计方案完成工程,施工方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工程师尹剑锋和黄延琦的行动线就紧紧围绕着如何在这三大难题下解决施工问题来进行。

直面硬核科技,科普让人耳目一新

每一项宏伟工程背后都涉及多个不同领域专业性极强的知识。对于科学纪录片来说,有些硬核科学知识有时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能够用准确恰当、引人入胜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让这些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就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工程类新知,成为影片一大看点,愉悦观众;反之,专业的知识没讲明白,观众看不懂就会影响对影片的理解,成为观看影片的障碍。

有的工程类纪录片选择避开这些专业知识,认为观众不喜欢太专业的东西,因此在叙事中不展开讲这些难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处理,而是围绕工程师如何解决难题以及解决这个难题的意义去展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

《总师传奇2》在这个问题上选择直面硬核知识,做硬核科普。比如在第一集《追风巨翼》里,就花费了较大篇幅展开讲述风机叶片如何对抗强台风、大涌浪的波长与施工船的长度之间的关系、在实验室怎样利用重力加速度模拟厚淤泥海况对试桩进行试验等一系列问题。

半再现式还原,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

大多数工程在拍摄纪录片时已经建设完成了,建设过程无法拍到,即使是还在建设期间的工程,也会因为其建设周期漫长,不太可能将拍摄周期拉长到与整个工程周期一致,这可能也是很多工程类纪录片不愿意去完整呈现一个工程全过程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素材支撑。

《总师传奇2》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对一些场景、一些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半再现式的拍摄。所谓半再现式还原,就是对一些场景以纪实方式进行部分还原,比如在京张高铁这一集,就让负责线路总体的王洪雨总师和负责隧道的吕刚总师在办公室翻出京张高铁的设计图纸,重新聊了一下当时清华园隧道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思路;比如吕刚再一次开车去已经建好的八达岭长城站,抱着图纸讲述当时的设计方案,再结合动画、图纸和资料画面,进行整体节奏处理,就能基本还原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因为涉及知识点多,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有详解,《总师传奇2》采用了CG技术,让这些知识点以三维动画的形式来呈现。这也是多数科学纪录片都要使用的一种手段。

可以说,在科普传播方面,《总师传奇2》虽然还有一些遗憾,但不管怎样,它是一次有价值的科普传播创作实践。笔者希望,《总师传奇2》之后,关于工程类纪录片的科普实践能再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中央新影集团北京发现纪实传媒副总编辑、《总师传奇2》总导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