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乡村振兴,健康先行。健康科普堂通过疫情防控、清洁乡村人居环境、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健康、中医药等主题传播健康教育知识,旨在更好地提升涉农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指出,全国约有四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约有七分之一的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可见,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事实孤儿”。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身心方面的隐患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首先是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根据《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中的讲解,父母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养育,特别是0-3岁婴幼儿的早期发育尤为关键。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特别是0-3岁是大脑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营养、丰富的早期刺激,有利于孩子智力和心理发育,错过这一时期,后期的营养和教育很难弥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父母之爱无法替代。因此,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把0-16岁孩子带在身边养育,尽量不与孩子长期分离。
其次是父母对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的健康防护和安全教育,避免在生产经营场所照看孩子,避免和减少儿童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对孩子健康与生命安全影响非常大,家长必须高度警惕,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父母或养护人应具有较强的防护意识,及时消除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平时注意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和引导。生产经营场所环境复杂,造成孩子意外伤害和风险较高,应避免在生产经营场所照看小孩,最大限度地减少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最后是全社会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关爱和管教的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针对隔代抚养和寄养等情况,家长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无论是哪种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多与孩子交流,从物质到精神给予他们保障和关爱,尽量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多回家看看,尽自己对孩子的养育之责,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本期作者】张奕,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社教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