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琳娟在传播水利测量科普知识。(图片由作者提供)

“‘大禹治水’如果用到你们的水测技术,是不是就不用三过家门而不入啦?”

“三峡大坝过年有没有长胖,你们能知道吗?”

“珠穆朗玛峰现在长高了吗?”

……

每次春节探亲,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水利工程测量课程的聂琳娟老师,就被小字辈的“脑洞”弄得应接不暇,后悔没有把她指导的“水利测量科船(传)小分队”带在身边。

不过,现在聂老师再也不用担心“奶问”了:只用轻轻一点智能手机屏幕——“水利测量科普微课堂”,各种科学视频、科学知识、科学典故、科学实训等等都能呈现,轻轻松松就能协助聂老师随时随地给“小辈们”普及“天文地理、大国重器”。

用“开放微课堂”播下科学的种子

测量工程,作为一门古老的测绘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除积累了深奥的科学理论,还伴有大量专业先进的仪器设备,这对于测绘科普、测量工程学科的科学传播增加了不少难度。

作为武汉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毕业的聂琳娟,“本研”阶段就深刻体会到测量工程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性。“利用互联网技术制作全息开放平台,每次讲解时不用携带硕大笨重的仪器,不仅方便学习还方便科学传播。”

为此,聂琳娟带着她的“水利测量科船(传)小分队”,耗时5年,终于研发出了水利工程测量课程平台,经过不停改进,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学习科学,还能为中小学生科普水利测量知识提供24小时全天候科学传播服务,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水利测量科普微课堂”。

“水利测量科船(传)小分队”成员周昊回忆:一次外业时,一群初中生围着测量仪器左瞅瞅右问问,充满了科学好奇心,正在指导实训的聂琳娟觉得是个很好的科普机会,她迅速打开智能手机里的“微课堂”,一边展示一边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牵引,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事实为准绳”等耳熟能详的成语切入,图文并茂地讲述历史典故、成语里的测量知识、测绘科学。

将测绘精神与科学自信“深度融合”

以前深不可测的测量,随着滴滴打车、高德地图等应用普及,老百姓开始慢慢了解,但真正懂其原理也不容易。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郜文杰概括道:“测量一是确定点位,测定;二是测设,放样。”人们常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就是定位与导航等的综合应用,定位告诉你现在在哪,导航告诉你怎么去你想到的地方。比如“小天才电话手表”能让父母准确知道孩子位置,就是利用了包含GPS、GLONASS、北斗、基站、Wi-Fi、加速度传感器、A-GPS定位、摄像头辅助和室内定位等在内的9重定位技术。而这些科学秘密在“水利测量科普微课堂”里都能轻松了解。

“水利测量科普微课堂”不仅“一‘屏’观全貌”,促进测绘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多‘维’普自信”,促进测绘科学精神的传播,让科普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测绘精神、国测一大队精神、北斗精神、珠峰精神、南极精神等等都在“水测微课堂”里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给予体现。

教育资源数字化开辟科普新赛道

聂琳娟坦言,以“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素材库、微课、在线互动、交互软件”为核心的“云端课程平台”,发展成“科普微课堂”是一种教育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趋势,不仅能提供科学知识普及的开放生态,还提供了科学传播在线交流的虚拟仿真平台,打造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虚拟科普社区”。

为此,聂琳娟还开创了6“YAN(研、眼、演、衍、验、延)”科学传播环节——即“观看微课、了解新知、仿真演练、衍生训练、检验成果、科力延展”,线上线下、虚拟现实融合。目前“微课堂”浏览点击已超207万人次,为各行各业提供了1171次“水测”科学技术、科学知识普及传播,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及特殊环境下“科学传播”的“不停学”“不停普”的难题,让“水测”科普“动”起来、“活”起来、看得见、学得明。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在职研究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