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我们就要迎来教师节。今天咱们就说说“教师”两个字的来历。

“教”字的甲骨文实在太形象了,我们看它以前的字形:左边是“爻”和“子”,右边是“攵”。“爻”其实就是算数用的小棍儿(古称算筹),代表了古代教学的内容;“子”就是小孩儿,代表教学对象是孩子;“攵”是一只手拿着教鞭,代表着教学方法。所以 “教”字本身就把教育的三个要素都涵盖了。

跟“教”相对的是“学”。甲骨文的“学”由表示算筹的“公式”、摆弄算筹的双手“公式”和表示房子的“公式”组成。这不就是学习的场景嘛!


【资料图】

在“学”的金文中,房子中加了一个表示小孩的“子”,有的还多了一个表示手拿着教鞭的“攵”。学习的场景更丰富了。

如果把金文“公式”里面的双手和房子去掉,就成了“公式”,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意识到“学”中有“教”,将经验传授给受教育者,学习才能更加高效。

金文的“公式”逐渐演变成了繁体的“學”,又简化成了现在的“学”字。

再来说说“师”,师其实是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在古代,五个人叫“伍”,五个“伍”是“两”,四个“两”是“卒”,五个“卒”是“旅”,五个“旅”就是 “师”,五个师叫 “军”。那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呢?两千五百人。后来“师”泛指军队,比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个师确实是不少人呢,所以后来引申为众人,比如“兴师动众”。众人汇聚的京都被称为“京师”。辅佐国君、教化众人的长官也叫“师”,师就成了官员。后来把掌握专门知识或者擅长某种技艺的人也叫“师”,比如“琴师”“厨师”等。又引申为传授知识、技能的人,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年纪老、辈分尊的传授学术的人,就被称为“老师”,韩愈《施先生墓铭》:“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吊。”现在是对教师的尊称,不管年纪多大,都是“老师”。

说到老师,那必须说说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他之前,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而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了私学,招了好多学生,让平民子弟也能受教育。孔子曾经在杏树林里给弟子们讲课,累了就坐在杏树下用土堆成的平台上休息。这就是“杏坛”的由来。后来人们用“杏坛”来代表聚集讲学的场所。

我们常常形容老师“桃李满天下”,这来源于一个故事。古时候,魏国有一个大臣叫子质,因为犯错被罢官,只能离开魏国。后来他遇到了一个朋友,就向朋友抱怨:“唉,我以前栽培过那么多人,结果我落难了,他们一个帮忙的也没有!”朋友说:“你春天要是种下桃树和李树,到时候就可以吃到甜甜的果子。可你要是春天种的是带刺的蒺藜,那不但吃不到果子,还会被刺扎到。你以前栽培的都是些溜须拍马、品格低劣的人,他们怎么可能帮你呢。”子质听了,恍然大悟,后来他就开设学馆,严格选拔学生,好好教导他们。过了些年,子质到各国游历,走到哪儿都有自己的学生,他们都特别优秀。子质自豪地说:“我可真是桃李满天下啊!” 后来,人们就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老师有很多优秀的学生。

到了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狄仁杰为宰相。狄仁杰推荐了很多人才,这些人非常有才干,很多成了名臣。有人就恭维狄仁杰说:“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出自您的门下,您真是桃李满天下啊!”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师说》,专门讲老师的。他说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就是说,老师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老师还会解决学生的困惑。在成长的路上,如果有好的老师指引,就不会走歪。这就是人们尊敬老师的原因。

我们现在依然提倡尊师重教,所以才会设立教师节。为什么会定在9月10日呢?因为这时候新生刚刚入学,在新学年的开始,就应该记住老师的辛勤和光荣。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三千字”品牌联合创始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