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上海超过35摄氏度高温日已突破40天,超40度高温日也破了历史纪录。在上海滩母亲河——苏州河上,大量鱼儿都翻了白肚皮。据悉,今年以来,苏州河管理站已经接到市民反映苏州河大面积死鱼事件13起,数量远超往年。水上清道夫说:“多的时候死鱼成片出现,一天捞的重量有数吨。”
那么,城市河道死鱼事件都是高温惹的祸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向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专家马旭洲求证,讲解怎么让鱼类避免“中暑”身亡。
【主要死因正是缺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实际上,大面积的死鱼来自市民因各种原因放生的鱼群,而它们的主要死因是缺氧。首先,温度越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越低,眼下连日极端高温导致苏州河氧气溶解饱和度大大下降;其次,河水中氧气含量已经较低的情况下,再成批放生鱼类,这些被放生者的生存条件实在堪忧;再次,放生鱼往往从菜市场采购,在捕捞、运输途中基本都带伤,体表炎症较重,更不易存活。
值得注意的是,放生但死亡后,死鱼对水体的耗氧量更大,作为有机物的它们被氧化变为无机物,这一过程不仅对活鱼有影响,对生态环境也不利。现实中,死鱼其实是沉底再上浮,等到河道管理人员来打捞“尸体”,它们大约已在水中腐败发酵了24小时。从水质看,氮磷含量增加,虽为水生植物提供营养,但死鱼成群相当于过量施肥,造成富营养化,甚至蓝藻等藻类暴发。
因此,作为从事鱼类养殖研究长达13年的海大副教授,马旭洲直言,在如此高温季放生,“放得越多,死得越多。”养殖鱼类环境稳定,而河道环境改变,它们无法快速适应,“就算不是极端高温,能活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今夏,受高温和干旱影响,德国莱茵河水位下降
【游到深水能避暑吗】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当前,不仅国内多地高温枯水,欧洲等地不少主要河流均面临干旱之灾,水位下降甚至河床见底。那么,有人理解,水深地方,水温更低,鱼儿可以避暑降温,甚至比人凉快吗?
事实并非如此。就马旭洲的经验之谈而言,水生动物中,温水鱼类适宜生存的温度下限为0度,上限为39度,其实35摄氏度时就有致命影响,比如鱼类体内的各种功能酶被破坏,丧失酶的活性,威胁生命活动。在微山湖,他本人曾经历在40多摄氏度条件下,水位约30厘米左右,湖中鱼类开始大量死亡。
8月15日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拍摄的干涸的湖床
物理视角看,水体中越往上层密度越小,也就是呈现“上轻下重”的分布。通常,清澈水体主要就靠水面空气直接溶氧,而且流动性越高越好。若是静止水体,氧气只溶解在上层,下层溶氧量极少。同时,可以造氧的浮生植物也生活在表层,至多在水下20厘米左右。而水体下层或底层的沉积物,基本都是耗氧的。
因此,水中鱼儿本能地选择在上层含氧相对较多的水层呼吸换气,而那里的水温反而也是较高的——游到深水“避暑”恐怕无法实现。
越南河内,人们在湖边放生红鲤鱼,庆祝祭灶节
【择时择种科学放养】
如今,随着“一江一河”建设,苏州河经过长期治理不仅变清了,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也基本贯通,但其水质能够承载的鱼类数量依然非常有限,管理部门劝导市民不在苏河放生。正如网友所言,莫让放生变杀生。
即使在合适水域放生,也应遵循科学,择时择种。马旭洲表示,一方面人工放养的最佳时节是秋冬,专业人士只选择5到10摄氏度环境下放流,因为作为变温动物,鱼类在10度以上的活动能力增强,在放生过程中容易擦碰受伤,而5度以下则容易冻伤;另一方面,专业人士在放鱼之前还对它们进行消毒,比如使用与海水类似的3%盐度的咸水。
根据越南习俗,人们在祭灶节拜灶神、放生红鲤鱼
在鱼种上,放生只能是土著鱼类,不能是经过杂交的选育品种。比如鲫鱼,应当选择最大只能长到100克的黑鲫鱼,不应选择那种人工养殖、送上餐桌的大鲫鱼。另外,金鱼、锦鲤等人工繁育的观赏鱼均不能放入自然河流,它们无法适应环境,也无法成活。程序上,放流单位均应经过招标,出具证明,明确品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或形成杂种的,应经过论证。
值得注意的还有放生工具,规范方式是采用网箱,让鱼儿在网箱入水后自主游出,网箱上提后死鱼均在箱内,上岸后挖坑,并消毒掩埋。马旭洲告诫,以桶倾泻或倾盆而下,鱼儿密度太大,仿佛人群踩踏,加之水压也会昏迷,一沉底就起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