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套10年前出版的绝版书,获奖无数:
(资料图)
曾获《科学时报》授予年度科普好书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为青少年推荐的100本好书……
虽说是针对青少年的基础科普,但豆瓣上,却被无数“智商遭到无情碾压”的成年人怒打五星,给出了8.7的高赞评价。
它,就是“科学天下·科学之美”系列丛书。
不过,以上这些,还远不足以形容它的超高人气。
“科学天下·科学之美”分21册,平均厚度不超过60页,单本也就15到18块钱左右,遇上个双十一打折啥的,可能7块5的骨折价就能拿下。
但你敢信么?现在的二手书市场上,单本最高价已经炒到了120多,10年翻了10多倍!妥妥的买到就是赚到:
鉴于大家要求重版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湖南科技出版社从这21本中精选出了评价最高的12本,推出了堪称科普书颜值天花板的典藏合辑——“科学之美”系列:《最古老的学问》《最优雅的科学》。
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数理化生、历史、地理、天文、哲学、音乐、艺术、宗教这样的“正经知识”,到炼金术、巫术、黑魔法这样的“歪门邪道”,这套书无所不包。
触摸到书封那硕大烫金图案的一刻,被符咒封印千年的绝世秘典便瞬间开启,仪式感瞬间给你直接拉满!
毫不夸张地说,从文字、插图到装帧工艺,这套书真的是你今年能看到最精美的科普书了!
它是写给理科生的文科书,也是写给文科生的理科书。
不管你是正在接受启蒙的小朋友,还是已经步入职场的成年人,这套书,都将带给你前所未有的视觉和智商上的双重震撼。
用诗一样的文字讲科普,太有范儿了!
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
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
——居斯塔夫·福楼拜
这是《最古老的学问》《最优雅的科学》两册书共同的开篇语,也暗示着,咱们这套书的站位,那就是在艺术与科学相遇的山巅之上的!
“科学之美”系列来自于一家名叫WOODENBOOKS的小众独立出版社,为了这套书,他们前后仔细打磨了20年多年。
创下了以一套书养活一家出版社,持续热销20年的辉煌战绩。
作者团队堪称人均斜杠青年:玩得了音乐挖得了矿,探究得了宇宙考得了古,写得了诗文推得出相对论,画得了插图学得了医,学识修养几乎360度无死角。
这也奠定了整套书的基本格调:全书知识点广泛而发散,描写优美而灵动。
《最古老的学问》《最优雅的科学》各自由6册“科学之美”丛书中的单行本组合而来,底层的组编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就一个词:“四艺”。
所谓“四艺”,即欧洲中世纪的四门学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据说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公元前500 年首次提出。苏格拉底在《斐多篇》(Phaedo) 中就认为,教育的要点在于知识的再回忆——将分离的片段,重塑为一个整体。基于从“四艺”中获得的认识,进行简化从而回归统一,正是钻研这些学科的目的。
这些学科为人类获得真、善、美,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进而构建出整体的和谐。
更详细地说,“四艺”起源于一切学科之首——“数”。其中人类算术位列第一;其次是几何,可以视作数在空间中的排列;音乐是灵魂的体现;天文学则是一种使人的灵魂臻于完善的过程。
所以,无论是《最古老的学问》还是《最优雅的科学》,都以数学开篇。
以《最古老的学问》为例,第一章《神圣的数》,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告诉你,什么是数字。
你以为很低幼?那就天真了!十多年前,就是这薄薄的几十页纸,让无数成年人看后都被自己的无知震惊了!
作者以哲学而诗化的方式,揭示了数字的神秘特质,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足以让一个成年人侧目:数学真是白学了!
什么是“一”?
作者写道:统一体、唯一、上帝、伟大的神、神奇之镜、不朽、永恒……它有着数不清的称号。
“一”是万物的极限,蕴含着开端与终结,还是圆,是中心,是最纯正的音调。
万物之中皆有“一”,“一”无处不在,却又不纳一物,它的威力与神秘之处,不曾被揭示,人类至今尚不理解——只有“一”才能理解“一”。
如此说来,“一”是永恒的孤独。
而“二”,是未来的投影,是对立的事物。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二”是有性别的,它不仅是偶数,还是阴性的数。
现代哲学家若在二重性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或许可以比先辈们稍有进步。世间的男和女,如同天上的日和月,彼此间维持着奇妙的平衡。在白昼与黑夜间各自绽放着光芒。
在某些文化中,“三”就像一棵大树,连接起天和地。三位一体的事物里,对立面被混合、被消融或是被调解。可以视作“二”进行拆分后,再次整合或归于统一。
故事也好,神话也罢,乃至于思想传统,往往都是三部曲——过去、现在和将来,认知、先知和已知。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出生、生存和死亡三阶段,按照固有的原则和形式不断上演。
再比如,《最优雅的科学》同样以数学开篇,《数学证明之美》中,第一页文字就优美清晰,尽得数学之美的精髓:
证明应简洁明晰、一目了然而又洞见深刻。
关于0.999……( 无限多个9) 等于1 的证明,正是如此。我们可以据此证明,任何尾部无限循环的小数,都可以转换成视觉效果比较舒适的整数。
书中视野十分开阔,并不仅仅局限于西方科学文化的视角,对各个文明都有着平等客观的陈述: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诸多几何体面积或体积计算方法,并非全都正确无误。
根据巴比伦的一份资料,平截头台(即截去顶部的方底金字塔) 的体积公式为[ ½(a+b)]²h 。然而,从埃及草书的记录来看,埃及人认为金字塔修建者后代所使用的公式⅓(a²+ab +b²)h才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之一《九章算术》(约公元前50 年)也提到了该公式。
数学家刘徽对其做出了完美证明。他将平截头台(由于形似正方形凉亭,故名方亭) 切割为9 部分——4个全等棱锥体(又名阳马)、4 个棱柱体(又名堑堵) 和一个长方体。
这9个形状不同的物体可拼成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棱锥体,将它们体积相加,就可得出平截头台的体积。
刘徽将平截头台切割成9 块:4 个全等棱锥体、4 个棱柱体和1 个长方体,这9 块可以重新组合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棱锥体,体积分别为 abh 和⅓(a-b)²h ,两者相加,即可得出平截头台体积:⅓(a²+ab +b²)h。
这些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数学,就问你,是不是完全颠覆你对数学的既有感受!
《最古老的学问》《最优雅的科学》中,通过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视野,就是想告诉你,几何、数学、音乐、宇宙学,是人类共通语言的基础,几乎可以在每个一直文化中发现它们的踪迹。
一通而百通,没有必要人为割裂开来,格局,要打开!
每一幅插图都纤毫毕现,这是最优雅的科学
《最古老的学问》《最优雅的科学》这套书之所以冠以“科学之美”这四个字,除了智识之美以外,全书贯穿的300多幅迷人的插画,也是一大必杀技。
书中的插画能有多美?
我们就先看看《最古老的学问》的封面吧!就四个字:纤毫毕现。
一本好书,特别是科普书,除了文字内容带给我们的知识力量之外,插图中散发出的美,对于提升人的美学修养而言,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最古老的学问》《最优雅的科学》从科学话题中提炼艺术的元素,给予了科学之外的更多艺术资讯,插画,已经达到了可以进博物馆的收藏级!
全书以神秘的“五彩斑斓”黑色为底,图片通过计算机处理加上渐变幻彩,再枯燥的内容,捧在手中,也让你有如梦如幻之感。
《最古老的学问》《最优雅的科学》中,虽然有超过数百个小节,但是每一节的安排都非常见功力。
基本上,一节讲述一个知识点,内容不会超过2面,一面是简短优雅、信息量极为丰富的文字,而另一面,则是精美的插图。
比如,说到“几何”,你能想到的除了让人怎么也绕不清楚的各种线条,还有什么?
不妨跟着《最古老的学问》一起,在典雅的几何中,来趟云旅游吧!
欧洲怎么样?
这里有欧洲建筑标志性的拱门:
还有神圣庄严的教堂和神殿:
教堂的玻璃花窗也是一绝,处处都体现着“几何”之美:
还有让人头疼的人类的染色体,《创世神话》这章中说到,科学家是从19世纪开始观察细胞,并将细胞核里条状物质命名为“染色体”:
人类的23对染色体存在于每个细胞核中,而每对染色体分别来自于父母双方,有趣的是有些生物的染色体可能是2的倍数。
不同的物种细胞复制的次数各有不同,人类大约是1000次。
即使文字的描述再精到,没有插画的辅助必是难以达到让你心领神会的作用。
我们可以来欣赏下,精妙的人体肺部线条图和正、侧、背的肌肉和血管线条图,以及同样让人震撼的宇宙星团图,线条是否让人觉得繁复的生物群体图。
在“神圣的数”一篇中,数字从一到九,所配的插画幅幅都是值得收藏值得口味。
猜猜下图是介绍数字几?
美妙的艺术一定是能唤起所有人认同的一种形式,即使它原本朴素,原本简洁,正是这种简单而美妙的线条组合,让我们跨越了科学的界限,在伟大的科学观念和强大魅力中体会细致而又神秘的艺术之美。
能从大处看到宇宙的磅礴之势,从深度追溯延绵数亿年的地球进化史,从微观量子见到宇宙物理的微妙,在广泛的科学知识里体会到人文和艺术的神秘和精致。
这套书生动地诠释了:对于知识的渴望不会以深度为界,而是以传播审美为追求
极致工艺之美
如果你是个十足的颜值控,那这套《最古老的学问》《最优雅的科学》,从内到外都能完全满足你的要求。
精美的装帧制作,就算你不想“开卷有益”,那摆在案头摆都是极致享受。
封面采用全烫印制作,挑战印制工艺极限,封面在特种纸上采用烫白+烫彩银+烫雅金的工艺,带来前所未有的质感体验~
作为最外在的形式,科学之美丛书采用小开本设计,成品尺寸为155*200*35mm,完全适应读者的需要,随时随地展现最炫酷的你。
它的内文书芯,一册两分,在开合之间体会,翻卷如诗的情绪。
正文采用特种纸张和油墨印刷,精湛工艺让插画的每个细节纤毫毕现。
《最古老的学问》《最优雅的科学》总体来说,就是一套别出心裁、不走寻常路的科学书。
它揭示了科学与艺术这些古老学问之间的关联,跨越了人为割裂开的学科界限,展现出了高度的美感。
伟大的科学观念、强大的科学魅力、细致而神秘的美……
它是一个珍贵的宝匣,其中蕴藏的古老知识,如今已被揭下神秘的面纱,但仍一如既往地在帮助人类探索世界。
这些不朽的宝藏,永远也不会过时,且放之四海皆准,我们可以畅游于各种文化之间——宗教或是科学,本土或是异域,古代或是现代。
现代文明狂热地想掌控物质宇宙,使我们逐渐丧失了对美的感动,因此 ,当它展现自我的时候,这种单纯常常令我们感到震撼。
透过套书,可以看到美的本质是科学。未来的中国,技术与艺术,更多的流动、更多的跨界、更多的提问及形成,我们站在开始的这一刻。
具备人文艺术素养的科学家,或具备科学视野的艺术家,在人类探索认知的这条路上,将成为走得更远的人。
如果你还要问:为什么要读这套书?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