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晓楠(另署名除外)
(相关资料图)
琥珀是时间与树木的“孩子”。1月15日至6月18日,《一眼千万年——世界琥珀艺术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一场关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绚丽展示,吸引了不少兴趣盎然的访客。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该展的策展助理王慧,她说,这是个名字叫作“世界琥珀艺术展”的“自然科普系列展览”,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场更偏向自然科普的综合性展览。
展览精选700余件琥珀原矿、虫珀、植物珀、琥珀雕件、琥珀饰品、琥珀文物和琥珀艺术品,配合馆藏动物和植物标本,讲述了琥珀的形成、分布、分类、文化、艺术等有关科学和人文知识。
展览现场观众络绎不绝
观众正在端详琥珀
与时间“交友”的“魔法造物”
琥珀主要源自古代裸子植物的树脂,也有开花类植物所产生的树胶。琥珀的形成需要时间,这些树脂在数百万年的地质变化中,经历了各种考验,最后才会形成琥珀。
在最初离开树木的刹那间,树脂可能还会与一些昆虫、植物等“不期而遇”,并定格了相遇的一瞬,与它们一起变成珍贵的化石,这便是今日人们所见到的虫珀或灵珀等珍贵的琥珀。
所以我们说,琥珀是时间与自然的“魔法造物”。
虫珀——蜘蛛捕蚊 受访者供
目前,人们发现琥珀的地层已跨越了3亿多年,主要分布在古近纪、中生代、中新世等地质年代的地层中。
琥珀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最常见产地包括波罗的海沿岸的国家,如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等国家。波罗的海的琥珀,便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地区的白垩纪和古近纪的地层中。
著名的琥珀沉积岩则来自缅甸、波罗的海地区和多米尼加共和国。我国也有出产,其中,辽宁抚顺以出产优质琥珀而著名。
展品中有一件有趣的银镶琥珀雕塑《琥珀采矿工》,生动而巧妙地呈现出波罗的海早期的“渔夫”们打捞琥珀时的工作画面。
琥珀的密度通常在1.05-1.09克/毫升,而水的密度是1克/毫升,所以琥珀在普通的水中是漂浮不起来的,但在密度较大的海水中,琥珀却是可以浮出水面的。而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波罗的海及附近区域,是重要的琥珀产地,早在16世纪开始,就有一些专门在海面寻找琥珀的“渔夫”出现,他们会用抄网在海面捞取那些因地质运动而漂浮在水面或沉积在浅水区水底的琥珀。
银镶琥珀采矿工像 受访者提供
展览中还有一件来自多米尼亚的蓝珀雕琢而成的“佛首”值得留意,它通体纯净无杂质,在自然光照射下,呈现出通透柔和的金黄色,但在短波紫外光照射下,荧光反应强烈且均匀,又会呈现出梦幻般的蓝绿色,并可以观察到其中的树脂流淌纹。
这件展品重达790克,需要2千克以上的巨大蓝珀原石才能够雕琢而成,如此巨大的琥珀原石在自然界中也是难得一遇的。
短波紫外光照射下的蓝珀佛首 受访者供
从远古延漫至今的“艺术品”
在展览墙上,有这样一段话: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琥珀。不同的色泽、不同的包裹物、不同的树脂流淌,却深深寄托了人类的情感。人类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了对琥珀的认知,其太阳似的温暖色彩,对于古人度过寒冷而漫长的冬夜有着别样的意义。如今琥珀艺术已经从数千年前达官显贵们身份地位的象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美丽点缀。”
中国古代关于琥珀的记载以汉代文献中较多,当时人们便喜欢用琥珀制作成动物形状的印章或多种形状的珠饰、项链等,但多见于皇室和贵族使用,佩戴兽形琥珀更被认为有辟邪的功效。后历经两晋至明清多个朝代的传承和发展,琥珀饰品已被宫廷、贵族等广泛应用于饰品、日常用具等。
本次展览中特别展出了一件出土自广东肇庆的东汉琥珀小兽。小兽通体发黑,色泽光亮,但特别轻。
“它的尺寸特别小,比成人大拇指的指甲盖还要小一点。”王慧介绍,不仅中国古代的皇室贵族喜欢用琥珀作饰物,早在16世纪的欧洲,琥珀也被誉为“北方之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宝石”,为达官显贵所追捧,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欧洲的封建社会,每一种宝石的使用过程基本上最早都是从宗教信仰开始的。后来慢慢的,才逐渐变成王室、贵族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东汉琥珀小兽 受访者供
展厅中,有一张360°展示的琥珀镶嵌方桌上,置放着一套用琥珀制作而成的国际象棋,配套的椅子背上也镶嵌有琥珀薄片——这正是来自欧洲的贵族家居用品。
艺术家也喜欢用琥珀来创作一些与时间有关的艺术品,比如展览中的一件名为《肖邦》的雕件,就隐含艺术家企图还原对纯真年代“高贵的、单纯的、静穆的伟大”的艺术向往之意。
琥珀艺术品《肖邦》
而如今,琥珀作为一种艺术品,已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王慧说,现在不少人都喜欢用琥珀饰品去装点自己的生活,琥珀作为一种“不期而遇的美好”的生活理念象征,也为更多人所接受,一些用树脂制作的家居产品因此大受欢迎。
展览中有一个展区就特别呈现了一些现代化的树脂家居设计。
展区呈现由树脂材料设计制成的现代家居
“留住时间”的科研意义
但王慧说:“现在琥珀的价值主要还在于其科研意义。”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魔法造物”对古生物、地质学、化学和宝石研究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琥珀本身在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古生物化石、气泡、气体、液体、颜色和杂质等特征都被固定了下来,甚至还能保留大部分相当原始和完整的信息,因此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过去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展览中有来自全球各产地的数量庞大的虫珀标本墙,将凝结于其中的远古时代各种形态的生物们呈现于观众面前。这些生物保存的完整度令人惊讶,似乎将时间定格,让人重回到数百万年前的某个瞬间。
“有的琥珀里包裹的昆虫是现在已经灭绝的种类,这为古生物学家研究白垩纪或第三纪的生物组成、进化提供一定的依据。”王慧说。不过虫珀是比较难得的,并不是所有琥珀都能包裹有昆虫。
王慧介绍,现在她手头能查到的数据是只有千分之五左右的琥珀才是虫珀。
来自全球各产地的虫珀标本墙
展品中有一块恐龙羽毛琥珀更是格外珍贵,它原产地是缅甸,约有9870万年历史。2016年,中国科学家们在这块琥珀中发现了恐龙的羽毛,并将这块琥珀命名为“伊娃”。
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龙标本,它的发现为鸟类和恐龙的进化关系提供了线索。
研究团队认为,对这种琥珀矿石中包含的一些特殊植物和昆虫开展详细研究,比如进行某些样品DNA的提取和基因组序列测定等,或可了解更多关于生物类群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中的秘密。
恐龙羽毛琥珀 受访者供
策展团队表示,这场“一眼千万年”的琥珀展,其目的是更想通过这些自然科学原理及其相关工艺品的展示,让更多人从中认识到“生命与时间的意义”。
“琥珀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生命的永恒。”王慧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编辑 | 文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