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在我们的身上发生着、变化着,在我们的一切活动中留下它或浅或深的印迹。情绪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情绪感冒”,我们又该如何和情绪相处呢?
什么是情绪?
首先,我们要一起来认识一下情绪。情绪是人信念和思维反应的产物,是心理活动的代谢物。
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与外界的人事物产生交互作用与各种联系。在这个过程中,现实事物对人或多或少具备了相应的意义,人对这些事物也就拥有一定的态度。而人对客观现实的这种态度,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表现出来的。
比如,顺利地完成任务会感到轻松,取得好成绩会心生愉快,失去机会、朋友或亲人会体验痛苦、悲伤,看到美好的事物会去喜欢、爱慕;遇到危险或困难会紧张、惊恐等。这些情绪都是人在不同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不同反应。因此,情绪可以简单地说成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体验。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有人说,我天生就多愁善感,认为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有人说,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驱走这份惆怅,他对情绪是无可奈何的;也有人说,我被同学误解了,所以很不开心,他(绝大多数人)认为情绪是由外界的人事物造成的;还有人说,最近没有什么心情,我什么都不想做,很显然他被情绪控制了。
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指出,人不会受事物的干扰,干扰人的是他们对事物所采取的观点。如今这一观点被发展成为“认知疗法”。这种疗法认为,你所持有或选择的观点左右和支配了你的情绪,当观点是非理性即不合理时,便产生了消极的情绪。那么,有哪些非理性想法呢?
灾难式的心理过虑
总爱挑出某个事件的消极因素,并把它不着边际地夸大,将问题朝最坏的方面去想。如“我不受欢迎”,其实只是某个人批评了你,而你却连其他人的微笑也看不见了。
以偏概全
将偶尔发生过的消极事件看成是无止境的,认为它会经常发生,如“我从来就没考过好成绩”“我总是运气不好”。给好事打个折扣
拒绝积极的经验,认为它们“不算数”“没什么”。即使自己完成了任务,仍以为仅仅是自己的运气好,自己还不够好,别人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胡乱预测结果
事情还没有发生或还没有结果,就主观臆断地对事态发展作出消极的推测与断言。如考试还没考,就说“我肯定完了”“要是我不及格怎么办”。
以己度人
总以为自己知道他人内心的想法,如“他们都不把我当朋友看”。
夸大其辞
过分夸大自己的问题或缺点的严重性,或过分轻视自己宝贵的品格。如“我太害羞,谁都不愿同我做朋友”。以上列举的只是一部分非理性信念。其实,让自己变快乐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意识到,是观点左右了情绪。我们改变所想的,就可以选择所感觉的。
藏文科普专区更多内容
已在“知识就是力量”微博
“藏文小科普”话题建立专区
感兴趣的小伙伴
也可以移步关注哦
《知识就是力量(汉藏文)》简介:本刊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藏族群众科学素质服务,特别是向广大藏族青少年播种科学种子,启迪科学智慧,点燃科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