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两会聚焦# 【科普遇到短视频,让知识“生动有料”】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大教授张颐武建议,用新媒体促进科普和文化传播,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做短视频。也有人大代表提出类似建议。其实,在科普主战场转换的时代,能否在短视频平台立足,完全可以成为科普工作考核的一个标准。
如今,不论男女、老幼、南北、城乡,几乎没有不看短视频的。随着短视频全民普及,以分享知识为乐趣的科普达人,也纷纷从图文转向了镜头。知识类内容异军突起,成为近年来短视频跻身主流传播渠道的一个标志。
短视频让很多身怀绝技的知识人崭露头角。粉丝超千万的李永乐老师,假如在过去,可能会在教学培训之余,偶尔给报纸杂志投投稿,认识他的读者大概不会超过一万。在全民视频时代,李永乐的才能有了更大施展空间,受众的生活也多多少少被知识改变。
视频平台上的知识类牛人,总是有办法在短短几十秒让我们恍然大悟,头脑一亮。科普本该如此——更清晰、更亮丽、与生活经验无缝对接。一条条妙趣横生的知识类短视频,青少年受启发,成年人也爱看,这才是科技改变生活。
获取更多知识,本来就是人类的喜好;没有这种本能,人类就无法在地球上应对种种挑战。每个小孩子都有好奇心,并且在十几年的玩耍和探索中,飞速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开发技能和创造力。这种本能,成年人依然具备。所以我们对于无关现实利益的各种新鲜事,仍然喜欢“听一嘴”。只要知识是生动有料,可感可玩的,走近科学、爱好科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科普不该是艰深晦涩的,让受众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的。知识类短视频的火热,让我们意识到,科普不吃香,不是群众不捧场。只要质量高,谁会觉得科学枯燥?
两会上代表委员的提议,让我们想到,应该设法鼓励更多专家教授走上公众平台,来展示学术的魅力,让更多科学家实质性地履行科普的义务。正襟危坐教书育人式的科普效果如何,我们很难评价和考量,但视频平台上订阅、点赞、转发、评论数目一目了然,效果优劣立判。用好传播工具,拆除知识传播的时空壁垒,点燃更多人对科学的热情,这应该成为各领域专家人才的自觉。
科学无时无刻不在和伪科学争夺舆论阵地,在伪科学利用新渠道扩展的时候,科学自当积极应战。我们希望科学界更加主动地拥抱变革,让真正的科普流行起来,才能减少那些披着各类神袍、散播谬论的“大师”们危害人间的机会。(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