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本月起施行。《条例》明确全社会参与科普的工作职责,提出优化科普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普队伍建设。这将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营造科学文化氛围,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厚植土壤。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面对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如何鼓励更多人参与科普?如何顺应传播方式变革,让科学的声音抵达更多人群?本报采访了几位在B站上“玩转科普的UP主”,希望他们的创新与探索给更多人以启发。

曳尾,有歌颂雅逸生活之意,以“曳尾菌”为名的B站UP主周晴烽是一位个性十足的90后女孩。她用延时摄影的方式,拍摄普通人看不到的“小精灵”——菌类,并将其分享到网上,没想到这一举动为她收获了35万粉丝,并获得B站知名科普UP主认证。

去年初,周晴烽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全职UP主。她想听从内心的呼唤,探索光怪陆离的菌类世界,而UP主这份工作让她在爱好和生活之间实现了平衡。“我现在拍摄过的真菌不足人类已知的1%,我想继续深入这个世界。”在她看来,任何事情只要做到了极致,生计问题应该不用操心。

无心插柳的UP主,只是因为爱分享

23岁之前,周晴烽的人生轨迹非常普通,从中南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上海一家医药企业工作。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就是她从小特别喜欢观察自然,一朵花、一丛草、一群蚂蚁,她都能聚精会神看上老半天。

因为喜欢生物,她加入了观鸟群。一次机缘巧合,她从朋友相机里看到了一种奇妙的生物——黏菌,它们由洁白经历淡红、深红、黑色,最后变得绚丽多彩。这一瞥为周晴烽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很快,她就把拍鸟的长焦镜头改造成微距相机,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菌类摄影师。当拍摄的菌类延时视频越来越多,她愈发不满足于只发在朋友圈中,2017年她注册了B站账号,上传了第一个视频。

细柄半网菌未成熟的样子

周晴烽说,她并不特别在意流量,是分享欲让她成为UP主。而她的走红也是突然的。2019年,当她又一次发布“老朋友”发网菌的视频后,播放量突然涨到了一个不曾企及的高度,此后一段时间里,她的粉丝也从1万涨到了20多万。时至今日,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想拍一段好视频,必须当好一个养菌人

周晴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科普。在她眼中,科普工作者需具备两种素质:一要能说会道,二要是某方面的专家。而她既不善于说话,又非菌类“大拿”。

盾盘菌

相反,她是在拍摄过程中慢慢“结识”菌类的。为了拍摄一段视频,她先要跑到上海周边或长三角一带的朽木腐叶、树皮石堆、甚至动物粪便中寻找。找到菌类后,她会将其带回家培养,为此她特地买了一间带院子的房子,就是为了方便安放灭菌器、培养皿、枯枝腐叶……

未成熟的一种团网菌

延时摄影是在数十秒内展现菌类的一生,一分钟的素材往往需要一两千张照片,而菌类生命最震撼的阶段往往在其喷射孢子时,想拍摄一段好视频,必须先当好一个养菌人。

须霉,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丝状真菌,透明的孢子馕柄上顶着嫩黄的孢子囊。好几次培育须霉,周晴烽都失败了,明明在培养皿中长得好好的,孢子囊就是养不大。最后,她“啃”下了一篇很长的英文文献后,才找到适合须霉生长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培养成功那一刻我兴奋地尖叫,真是非常开心。”她说。

在拍水玉霉时,周晴烽只是觉得这种菌类长得晶莹剔透煞是好看,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我国对它的研究非常少,视频资料更是稀有”。

牛粪上密密麻麻的水玉霉

周晴烽自己玩得开心,也带动了一群观众。有人会模仿她在家中观察腐木,有人种起了香菇、平菇,有人甚至拿起放大镜观察发霉的剩饭剩菜……虽然她总说自己做不了科普,但勾起人们的好奇心,或许正是科普的高级表达。

投身科普,让热爱与生活两全其美

“UP主的普通话真好玩”“我骑着电瓶车来催更啦”“找到一位宝藏UP”……周晴烽辞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优质内容的创作上,拍视频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接近成熟的细柄半网菌

长期的拍摄、学习让她成为菌类专家,她撰写了《多头绒泡菌进食》《平菇柄搭桥法转移黏菌》等多篇科普文章,其中《教你饲养“史莱姆”》获得了近300万的点击。

据周晴烽观察,越来越多的人正成为UP主,他们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分享自己的经历与发现。不过,即便如此,菌类的延时拍摄仍然小众,这也让她多了一份使命感。一位吉林农业大学的教授在他的学术报告中引用了周晴烽的黏菌视频,这让她津津乐道。

长在一团竹叶上的红盖小皮伞

对于流量,周晴烽并没有太大压力,似乎也看不到她对选题的焦虑。正如“曳尾菌”这个名字一样,她升级了装备,改造了培育环境,去到更远的地方,只希望成为一个好玩的人,把大自然的奇妙拍给更多人看。

作者:沈湫莎

图片:均由周晴烽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