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公认且临床应用最多的判断HBV感染的关键指标,但随着新检测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部分HBsAg阴性患者,在肝组织或血清中仍能检出HBV DNA。由于抗原阴性,容易漏诊,故被称为“隐匿性HBV感染(OBI)”。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指通过目前的检测方法,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阴性者的肝脏和(或)血液中,检测到具有复制能力的HBV DNA。OBI在不同人群和区域之间的流行率存在显著差异。相关研究估计,中国至少存在2100万OBI患者。

HBV DNA基因组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S、C、P、X,可编码已知的全部HBV蛋白。S区全长1167nt,由Pre-S1、Pre-S2和S基因组成,分别编码前S1蛋白、前S2蛋白和HBsAg。S区主要亲水区(MHR, aa99-169)具有免疫原性,检测HBsAg抗原的主要靶点“α”决定簇(aa124-147)就位于MHR中。

形成OBI的机制尚无定论,目前认为HBV低水平复制、抗原表达量低、HBV整合、HBV前S/S-ORF突变、宿主应答异常、共同感染等均是可能的机制。其中HBV基因突变与OBI关系密切,S区“α”决定簇的一些氨基酸替换也已被证实与HBsAg抗原性呈负相关,突变可削弱HBsAg捕获抗体与血清中HBsAg的结合效率,导致免疫逃逸,影响试剂检出能力。

OBI患者外周血中的HBV DNA载量通常低于200 IU/ml。《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指出, OBI患者血清HBsAg呈阴性,诊断主要通过HBV DNA检测。

在肝组织中检测cccDNA被认为是诊断OBI的金标准,但肝穿是有创检查,而隐匿性乙型肝炎人群症状较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难以广泛通过肝穿来诊断。目前多采用基于分子诊断技术的高灵敏血清HBV DNA检测,血清中HBV DNA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肝脏中的cccDNA水平,帮助发现OBI患者,提高HBV诊断率。

除了采用高灵敏的基于分子诊断技术的核酸检测,增加靶标扩增也有助于OBI患者的检出。S区的“α”决定簇是OBI相关突变的“热点”,突变易造成漏检误诊,而在其他基因上增加靶标,即使S区发生突变,也可保证核酸准确扩增,不同靶标相互验证,降低假阴性的风险。

在实现“2030年消灭乙肝”这条路上,评估OBI的流行趋势及检出OBI患者对乙肝防控至关重要。基于分子诊断技术的双靶标、高灵敏HBV DNA检测试剂助力实现“2030消灭乙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