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病毒后,患者多出现发热、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解热镇痛药是主要对症治疗药物,许多退烧药和复方感冒药中都含有相关成分。然而,由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肠粘膜损伤,解热镇痛药物有导致消化道溃疡的风险,许多药品说明书提示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那么,此类患者感染新冠后,应如何治疗?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专科分会候任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药师原永芳予以解答。


(资料图片)

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热的药物选择

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不良反应少,是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热时首选的解热镇痛药物。一般建议超过38.5℃服用1粒,用药间隔4-6小时(缓释片间隔8小时),日总用药量不大于2克。

对于小肠病变的患者可优先选择缓释剂型,缓释剂型可延缓药物释放,尽量避免药物在小肠释放后病变肠管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对于结肠病变的患者选择普通剂型可在小肠吸收,尽快发挥作用,减少对结肠病变肠管的影响。

新冠感染期间,炎症性肠病治疗用药调整

对于炎症性肠病处于缓解期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建议暂停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沙利度胺、托法替布、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乌司奴单抗等。

对于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由于新冠感染前末次用药的时间不同,体内药物的浓度、免疫状态也不同。建议患者重视对新冠症状的评估,出现新冠症状的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于处在活动期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新冠恢复期,重启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的时机

根据国际炎性肠病研究组织的建议,患者新冠感染症状完全缓解或核酸阳性2周后仍未出现症状,可重新开始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有些患者新冠感染后恢复期较长,远超生物制剂计划用药时间,应考虑重新诱导治疗,开展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使生物制剂尽早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炎症性肠病是一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在新冠感染期间,应以病毒感染的治疗为主,炎症性肠病稳定期的患者建议暂停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治疗。解热镇痛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待症状完全缓解后,再启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并加强对治疗药物浓度的监测,尽快让炎症性肠病患者回到慢病日常管理中。

(本项目由市科委、市卫健委共同策划,感谢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资助)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