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是各种肺部疾病的高发期。其发病人群除常见的儿童、老年人外,还多见于经常熬夜、加班和精神压力过大的年轻人。中医学在诊治肺部疾病方面独具特色,且经验丰富。因此,运用好中医药,对于冬季养好肺脏和防治相关肺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肺为娇脏” 易受邪侵
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就是说肺脏具有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一方面,因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且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外界相通,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侵犯皮毛,皆易致病;另一方面,肺不仅易受邪,还不耐寒热,所以其他脏器若寒热病变,则容易波及于肺,促使其受邪。因此,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其著作《医学源流论》中指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水而阳虚;太湿则气闭而邪结。”
(资料图)
冬季天气寒冷,稍不注意,寒邪就容易侵犯人体而损伤肺脏,造成肺脏宣肃、运化失职,进而促使人们出现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等症状。同时,冬季天气时常干燥,燥邪容易从口鼻而入损伤肺脏,导致人们出现干咳少痰、口鼻干燥等肺部症状。
贪食寒凉 也可伤肺
冬季除了寒邪、燥邪容易损伤肺脏,诱发肺部疾病外,如果贪食寒凉或饮食不节,导致脾胃损伤后,也会间接损伤肺脏。这是因为肺司呼吸摄纳的清气与脾主运化而化生的水谷精气,二者共同构成了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资基础宗气。脾主运化,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的津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
同时,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脾之运化水湿依赖肺气宣降协助,而肺之宣降依靠脾之运化以资助。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如果贪食寒凉,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则会影响肺,导致肺失宣降而喘咳。此类疾病,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情志失调等也是肺部疾病的致病因素。在生活中,一些年轻人经常加班、熬夜及带病工作,这会损伤人体正气,降低肺脏抵抗邪气的能力,容易出现咳嗽、气喘等肺部疾病症状。还有一些人长期处于压力大、精神紧张等状态,导致人体肝胆气郁、肝阳上亢、情志失调。如果在寒邪、燥邪等病邪的作用下,容易出现咽痛、咳嗽等损伤肺脏的症状。
辨别虚实 对症用药
针对不同类型的肺部疾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中药方剂进行辨证治疗。
患者如果出现以发热、咳嗽、痰黏稠、喘逆上气、胸胀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为代表症状的表寒肺热证时,可以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以高热不退、咳嗽、咯痰黄稠或咯铁锈色痰、胸痛、呼吸气促、口渴烦躁、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并伴有大便干燥或便秘等为代表症状的痰热壅肺证时,可以选用麻杏石甘汤和千金苇茎汤加减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以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黏痰、腹胀、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并伴有疲倦纳呆等为代表症状的痰浊阻肺证时,可以选用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进行治疗;如果出现以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腹胀、神倦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等为代表症状的正虚邪恋证时,可以选用生脉散、沙参麦冬汤、竹叶石膏汤等进行治疗。
此外,在服用汤药时,可以采用耳针、穴位贴敷、拔罐等辅助疗法进行治疗。
按穴养肺 注意防护
防治肺部疾病,除及时对症治疗外,还可以通过按摩穴位达到养肺的目的。
如按压天突穴,该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按摩此穴能缓解咳嗽、哮喘、胸中气逆等症状;按压承浆穴,该穴位于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按摩此穴,可促使口腔内分泌液产生,预防肺燥;按压鱼际穴,该穴位于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按摩此穴可清宣肺气、清热利咽。
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时常能达到养肺护肺的目的。比如进行适当运动,通过慢跑或步行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多做深呼吸,呼吸要深长而缓慢,用鼻子呼吸,每次深吸气3秒~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3秒~5秒,屏息1秒。每次5分钟~15分钟,每天练习一两次;多饮温开水,多吃一些多汁的水果蔬菜,少吃刺激、辛辣、油炸的食物。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责编:张 驰审核:李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