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晓峰 欧苏文 叶金华 科普时报记者 李丽云

一项全新的粪便微生物组疗法日前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避免艰难梭菌感染成人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的复发。这种粪便微生物组疗法旨在把活的有益微生物重新引入病人肠道,恢复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过度繁殖。

每个成年人肠道中至少有160种细菌


(资料图)

“正常人每克粪便中平均含有约900亿个细菌,女性体内细菌相对含量更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黄睿教授介绍,人体寄居和栖息着100万亿-1000万亿个包括细菌、真菌及小型原生生物等在内的庞大微生物群,其中细菌的数量占压倒性优势,而结直肠是细菌总数的主要贡献者。

科学家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人体肠道内含1000-1150种细菌,每个成年人肠道中至少有160种细菌。肠道菌群包含的基因数量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100多倍,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

作为人体最宏大、最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大约99%的肠道细菌由30—40个菌种组成。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研究显示,肠道中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双歧菌属、克雷氏菌属等30个核心菌属占比较高,在保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等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

肠道菌群失调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各种肠道细菌都有自己的食物嗜好,有些细菌偏爱高脂、高蛋白饮食,当机体长时间摄入这样的饮食时,其肠道就会将这类细菌凝聚起来;还有些细菌偏爱高纤维饮食,机体长时间进食高纤维食物时,其肠道中就会富集这些细菌。所以,如果一个人饮食结构过于单一,肠道细菌的种类将会变少,不利于肠道菌群的“和谐共生”。

黄睿介绍,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功能,包括将食物成分发酵成可吸收的代谢物、合成必需维生素、将有毒化合物降解为无毒化合物、抑制和战胜肠道中有害的病原体、加强肠道屏障功能,以及刺激和调节免疫系统。换句话说,好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抵抗外来入侵者,但与此同时,坏的肠道菌群则会让身体产生不适甚至生病。

肠道菌群失调是结直肠癌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失调会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并诱发肠道和肠外疾病。肠道菌群中,包括埃希菌属、肠球菌属、拟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的特定物种,可通过协同促进的方式,由化学致癌剂诱导并引发结直肠癌。与健康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群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其中罗氏菌素等保护性类群降低,梭杆菌属、卟啉单胞菌属等致癌类群增加。

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复杂,其背后的诱因,包括炎症、免疫调节、膳食成分的代谢、基因毒素的产生,都与肠道菌群“藕断丝连”。目前,包括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属在内的几种益生菌,已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抑制细胞增殖、促使癌细胞凋亡、调节宿主免疫、灭活致癌毒素和产生抗癌化合物的抗癌特性。但益生菌预防结直肠癌的直接证据尚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

粪菌移植让8类患者重建肠道微生态

如何让好的肠道菌群“打败”坏的肠道菌群呢?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粪菌移植”这个词近年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黄睿解释,粪菌移植就是将健康人粪便中有益的微生物群,移植进患者的胃肠道,以重建病人遭受破坏的肠道微生态环境,让益生菌失而复得,帮助人们战胜疾病。

现阶段,粪菌移植已经在临床开始试用,治疗范围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类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肠道疾病,肝性脑病、严重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糖尿病、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痛风等代谢性疾病,以及放射性肠炎、药物性结肠炎等8大类。

黄睿指出,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未来或许将有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