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科普时报记者 吴 琼

前不久,热播剧《人世间》收官。这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堪称“收视口碑双丰收”,剧中很多情节引发热议,尤其雷佳音饰演的周家老三周秉昆“哭诉”父亲对自己打击、贬损的一场戏让很多人“破防”。

从小到大,周秉昆的父亲总拿他和优秀的北大哥哥姐姐作对比,嘲讽他“考试倒数第一名”。哪怕成年之后,他依然对父亲的贬损难以释怀,“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爸妈满意”。

人格障碍:低自尊

“这是典型的低自尊教育。”心理高级教师、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曹大刚告诉科普时报记者。

低自尊是一种人格障碍,本质是负面的自我信念。低自尊者通常对自己有消极的整体看法,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也持有消极的态度。低自尊的人常常把事情往坏处想,而且行动力不足,因此他们在学业、事业中缺少成功的体验。通常低自尊的人会通过批评别人来显示自己的“胜利”“成功”,因而常常使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变得孤立。

曹大刚认为,周秉昆从小被哥哥姐姐“内卷”,被父亲批评,形成了低自尊的自我认同。一个人的自尊在1周岁左右就逐步显现出来,3岁到6岁的时间是形成认知模式的关键时期,很多低自尊的孩子也是这个成长阶段形成的。

遇事表现:“我不配”

一个人一旦形成低自尊的人格,在面对学业、工作、爱情等带来的竞争、压力时,内心就会冒出来“我不行”“我不配”“我做不到”的思维惯性,就会想要逃避、放弃。周秉昆挂在嘴边的话经常是,“我不行”“我差点意思”。

“我之前接触的一个初中生洋洋,从小听爸爸说他‘学习也学不好,长大就是搬砖的命’。于是他一直偏执地认为未来最适合的职业就是去工地搬砖。”曹大刚表示,低自尊孩子会无意识认同这种“人设”。“低自尊的危害,远大于人们熟知的‘自卑’‘不自信’。”曹大刚表示,“如果不加以矫正,孩子低自尊的影响将会一直存在,成年之后还会容易被PUA(情感操控)。”

负面影响:丧失自我

低自尊的孩子更容易焦虑,会对内攻击、怀疑自己,会产生强迫性行为。“我之前接触过一个低自尊孩子,每天要洗头好几遍,他总是怀疑自己没洗干净,没有做到位,怀疑自己付出的行为是否达标。”

在曹大刚看来,低自尊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叛逆、偏离家长预设的跑道。“长期遭受打击、贬损,缺少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放弃学业转而去寻找新的领域——上网打游戏甚至打架,以结识‘朋友’、体会‘成功’、逃避父母”。“更可怕的是他们长大后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形成原生家庭中辈际间的传递。”

低自尊孩子在成年之后,通常情绪不够稳定,内心深处依然存在“顺从”“妥协”的烙印,在自我评价方面更有依赖性,“换句话说,更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曹大刚看来,恋爱和职场中被PUA的人往往是低自尊的人,因为他们的自我能量被束缚住了。

修复治愈:解铃还须系铃人

曹大刚认为,周秉昆能够哭诉遭遇、宣泄情绪,是很大的进步。“说明他已经觉醒,能够清晰地认识自我,内心变得强大,懂得反抗了。”曹大刚告诉记者,这时就需要实施低自尊的人(剧中父亲)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是电视剧引发的讨论,但实际上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二胎、三胎政策放开后,多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存在一些父母有意无意比较子女优缺点的情况。即便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焦虑的家长也会拿‘别人家的孩子’‘卷’自己孩子,刺激甚至否定自己孩子。”在曹大刚看来,这些行为会导致低自尊孩子的出现。

“一旦孩子出现低自尊的情况,最好的局面是父母真诚地道歉,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感染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曹大刚坦言,有些家长受价值观和环境影响很难改变或坚持下去,这就需要心理咨询的介入。“当然,孩子自我觉醒之后,也有一个改变认知上的‘脱敏’低自尊过程,往往也需要心理指导。”

曹大刚曾经辅导过一个16岁的杭州男孩小鹏和他的父亲。小鹏的父亲属于“遇到事情拳头走在语言前面的”,对待孩子粗暴,还经常否定。因此,小鹏形成低自尊人格,和同学交往也有障碍,不愿意继续上学。心理辅导介入之后,父亲诚心诚意跟他说对不起,小鹏哭着和父亲紧紧拥抱在一起。经过多年疏导和鼓励,小鹏的状态越来越好,“他现在已经考上警校了,平时遇到事情也会经常跟我联系、沟通。”

曹大刚表示,所谓“教育”,学校、老师负责“教”,家庭、父母负责“育”。“育”的前提是全面的接纳,父母应该给予每个孩子无条件的爱,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性,关注、倾听孩子的情绪。“只有得到了足够的爱的孩子,才能满足马斯诺所说的安全层次的需要,才更有底气和勇气面对这人世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