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记者 胡利娟)近几天,广东、贵州、湖南等地,频发暴雨、短时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导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给公众出行带来不便的同时,还对农业产生影响。这种强对流天气,气象预报能做到精准吗?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气象科普系列报告云讲堂上称,在当前的科技水平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做到潜在的趋势预报和临近预报预警。“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可以影响到空间尺度可以从几十米到几千公里不等,时间尺度相应有从几分钟到几天的变化,比如在同一场天气过程,北京有的地方和风细雨,但有的地方却狂风暴雨,远超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所以,很难提前多日对‘某时某地多少量级’给出精确答案。”

张涛以“孙悟空”来比喻强对流的变化形势,那么,什么是强对流天气?它是如何形成的?具体防御措施有哪些?

所谓的强对流天气,是指伴随雷暴现象的对流性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个体生命史短暂,只有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因而有明显的突发性。但是这些个体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可以集群出现,并且集群的方式多样,再加上集群中个体复杂的生消演变,所以强对流天气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时空尺度。

“强对流天气最大特点是无中生有与从天而降。”张涛介绍说,不同于寒潮和台风自远方而来,很多强对流天气系统(雷暴云)会在晴空背景下生成,堪称无中生有;而强对流造成的大风、冰雹和强降雨追根溯源都自雷暴云的高空而来,堪称从天而降。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层形成上层冷、下层暖的一个不稳定层结。尤其是在春夏之交,太阳辐射能量较强,对于地面升温,进而导致低空大气升温都非常有利。暖湿气流的输送和太阳辐射的双重影响,使低层很容易形成一个高温、高湿的下暖湿结构。同时,高空的冷空气也具有一定的实力,由于这样一个条件在大范围区域形成,一旦有北方冷空气南下,激发对流发生后,各地就会出现强对流天气。

就如何防御强对流天气,张涛建议,要时时关注天气预报预警,因地因时因天气制宜,在强对流天气发生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外出,避免在山区和低洼地带以及江河湖面逗留。

另外,张涛还建议公众可以学着看看气象雷达图,想要尽快了解并看懂,可借鉴他自己编的顺口溜:“通过颜色看雨情,色调越冷雨越轻,绿绵黄大红瓢泼,红得发紫是冰雹,此图有时会坑人,动态观察辨真身,半点外推差不离,融入身边势与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