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少年三部曲》,郑军著,金城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

编创手记

我经常介绍科幻经典,但很少谈自己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不够新,与我反感的旧科幻之间没拉开距离。直到这套《科学少年三部曲》出版,我才觉得有毛遂自荐的价值。

什么是旧科幻?一言以蔽之——旧人摆弄新家伙。作品里面的高科技足够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却非常陈旧。能达到20世纪水平就算不错,很多人物都像中世纪的遗老遗少。

旧科幻的创作者们不在乎这些。在他们看来,飞船中宇航员和马背上的牛仔在人性上没有本质区别,这不是现实。过去几个世纪科学革命的最大成果,不是造就了多少新知识和新技术,而是造就了一代新人,他们不会再认同祖辈的三观。

《科学少年三部曲》彼此独立,又上承下继,组成完整的故事。第一部《弗林效应》来自我在2005年发表的一个短篇,以及2009年发表的一个中篇。新作保留两篇原作中的基本故事线,在主题上进行了大幅升华。本集主旨在于提出问题:面对更聪明的后代,社会有没有做好准备?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弗林总结出一个现象,每代人智力测验的平均分都有明显提高,以至于不得不经常提升测验难度,这就是弗林效应。它是通过西方国家智力测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其实中国也基本如此。80年代我读心理学专业时用的智商测验题,今天的孩子很容易得到120分,而理论上的平均分是100。

有人认为这并不奇怪,不过是今天的孩子更会答题;有人认为现在的物质条件更好,能开发以前开发不出来的潜在智力;也有人认为人类确实正在加速进化,两千年前的人如果活在今天,可能平均都算轻度智障者。

《弗林效应》没有分析这个现象的原因,只是把它当成客观现实,提出进一步的问题: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既然下一代更聪明,他们遵循的伦理道德应该比前人更高还是更低?小说中有13岁的犯罪团伙主犯,有12岁的恐怖集团首领。这些人设看上去很科幻,然而,他们都有现实原型。今天的孩子如果仅止步于更聪明,他们的破坏力也会远大于前代儿童。

后两部作品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更聪明的新人类需要怎样的教育体系?

在《标准9》当中,我写了10个天才少年。写这一集时,我脑子里在回想80年代认识的一名中学生。他比我大一个月,小学读《四书五经》,初中读《资本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比我们同龄人明显成熟。为什么读这些书?他自己的回答就是教材很幼稚,不适合他这种层次的人。

这位朋友后来泯然众人,所以这里不提他的名字。不过我觉得那不是他的问题,是当时的学校根本没准备好接受这类天才。

《科学少年三部曲》提供了全新角度,《标准9》里面这群孩子,他们要学更多的东西,但他们乐此不疲,因为更高的智力很像更大的胃口。

《我的时代》进一步拓宽视野,对象从一个实验班发展到一个国家。我给这群孩子的人设是“00后”,网络上还有一个类似的名词叫作“Z世代”,范围是“95后”,大同小异。这群孩子完全不同于前代。他们的预期寿命能到一百岁,大学生只是起步点,人均消耗能源都会比我们扩大数倍到十几倍。

总之,他们需要的舞台远比我们宽广。他们会创立自己的时代,而不仅仅是继承我们这个时代。以后,我还要写一个属于他们的新系列,每个孩子写一个故事,讲他们的未来。

不光是教育,今天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会陈旧。其中也包括文学艺术,包括科幻。这些年我经常向新一代推荐科幻经典。他们读了小说,看了电影,然后耸耸肩,“就是这些吗?”

《科学少年三部曲》是写给一代新人的新科幻。它对标的不再是经典科幻,而是卢梭的《爱弥尔》,一部伟大的教育小说。希望读者能在这个三部曲里面获得类似的收益。如果没得到那么多,要怪我没能把握好这个主题。

(作者系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