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只要人还追求心灵的自由,便一定会热爱诗歌。”近日,《2022中国诗词大会》精彩落幕,重温历久弥新的诗句,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遇见生命里美好的瞬间。“自古文章盛世,俊杰亦多出少年。”我们一起聊聊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

感受独有的东方美学

古诗词是汉语精炼的高超艺术,是音、形、意的完美统一,是千百年来一代代诗人反复锤炼的思想和文字的精粹。有“肝肺皆冰雪”的胸怀,有“良辰美景奈何天”的青春萌动,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有“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的包容,有“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志向……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美学理念,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古典诗歌还可以传递独有的东方美学。在今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有一个追忆逝者的环节——用灯光营造了折柳送别的动人情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为我们营造的东方美学意象,是古诗为现代人带来的惊喜。

诗歌不会死亡,古诗词也不会过时。

感悟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高作文写作水平,这种实用主义观点实际上是缩小了诗歌的意义。学习古典诗词绝不仅仅可以学习高超精妙的语言艺术,还可以了解深邃悠远的传统文化,更可以拥有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

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张炜说:“有人常把诗当成华而不实的文辞彩头,实际上是不懂诗为何物。诗是对一切事物的最细微最极致的理解和把握,是远超周密的全息性概括,是一场大表达和大实践。”

懵懂少年诵读诗歌,可以感受音韵文辞之美;成年后经历世事沧桑,或将突然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打通时空隧道,获得到超越时间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国学大师王国维用古诗词概括人生的三重境界最为典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原本是写情爱的诗句,王国维却从中悟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生命体验,先是孤独求索,历经坚忍不拔,而后豁然开朗。

如何和孩子一起学习古诗词

疏通字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鲁迅小时候看私塾先生很陶醉地诵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鲁迅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吧,因为读到这里,老师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传统的诗歌学习方式讲究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背诵形成语言的感受力。因为诗歌具有音韵之美,反复诵读自有其道理,也能逐渐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家长、老师适度地讲解,帮他们解决千百年时间跨度造成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贯穿生活,融入对生命的理解。艺术大师丰子恺用现代人的生活观对照古代的诗词名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生活的态度。他给儿孙讲述古诗词的方式很特别——一边讲一边画,讲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就画一个女子跪在地上,周围是拿着武器的将士。他还会延展说到诗词背后的故事,读到辛弃疾的“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就说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和高渐离易水送别壮士的故事。他还是最早游学的践行者,读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就带家人去扬州寻梦。他的外孙——科学家宋菲君八十多岁还能全文背诵《长歌行》,他认为这些诗文古句已经成为他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一部分。

成年人和孩子一起读诗歌,还要融入自己的生命观念。战乱时的林徽因一家避居后方,在病榻上给女儿讲杜甫的《北征》,“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对家人充满真挚情感的诗句不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是他们全家最喜爱的诗句,寄托了对胜利的期待、对和平的向往。

每一位家长只要用心,都能找到和孩子一起学习诗词的方式,让唐诗宋词始终鲜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