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场内,讲解员向公众科普自动站辐射传感器原理。
(资料图片)
文/图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意寓着天气、气候和水是人类繁衍和社会发展世世代代不竭的动力,以此呼吁人类与其和谐相伴。
由中国气象局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于3月18日在京启动。现场通过连线方式,实时展示上海、福建、湖北等地气象部门的主题科普宣传活动,让你一天跨越千里,畅玩“气象庙会”。
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局园区和全国各地气象台站及各类气象科普场所,也向社会开放,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北京:零距离探索气象奥秘
天空为啥是蓝色的?这个圆环是什么?装置上怎么有两层玻璃呢?……当天,记者在人气爆棚的气象观测场内看到,来自人大附中初一的同学们,连续不断地发问。
“在晴天看到的蓝天,其实是蓝光散射的太阳光。”站在自动站辐射传感器旁边,科普讲解员仔细地解释道,天空的颜色是由太阳光造成的,而太阳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和紫色。但是,这些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被散射。所谓散射,是指一种光线遇到物体时改变方向的现象,在大气层中,气体和小颗粒会散射太阳光中的各种颜色,而蓝色光的波长比其他颜色的光更短,因此更容易被散射。这也就是为什么天空看起来是蓝色的原因。
话音刚落,现场响起热烈掌声,“老师讲得太好了,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气象课,在这里既能亲身体验又可以长知识。”学生们开心地说,紧跟着他们又逛到气象科普DIY与绘画读书角等趣味活动场景展区,丰富多彩的内容,令人目不暇接。
气象科普互动体验区内,VR让你亲身体验滑雪,感受台风、龙卷等极端天气;模拟演播室互动体验让你当一回气象主播;风云气象卫星模型、特种车辆增雨飞机模型等“高精尖”气象装备,让你直观感受气象科技发展成果,这里已经成为众多大小朋友互动体验打卡地。
上海:26场科普活动走进“家门口”
装点一新、气氛热烈的闵行区莘城邻里中心,2023年世界气象日上海专场启动仪式在此拉开帷幕。神秘的气象演播室全套设备,也被悉数搬到了活动现场,成为整个现场最“吸粉”的地方。
活动现场,设有气象体验区和气象科普展区。在气象体验区,公众除了可以参观体验气象应急观测车外,还有网红气象“大咖”邬锐博士为大家讲述生动有趣的气象故事,解读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在气象科普展区,世界气象日专题展板一字排开,来自明强小学的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气象科普作品吸引观众驻足观看。
上海市闵行区气象局表示,今后还将策划推动气象科普在闵行区100余家邻里中心落地生根,常态化配送更多更优质的气象服务,打造“气象科普最后一公里”新模式。
据了解,上海气象部门将陆续推出26场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走进社区、学校和城市运营管理等单位,提升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防灾避险、科学利用气候资源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