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从1983年开始,3月15日被确立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9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推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晚会,之后每年都会在3月15日举办晚会,晚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假。又到一年“3·15”,我们就来说“打假”。
先来说说“打”。在小篆中,“打”的左边是一只手的形状,右边是“丁”。“丁”像是一颗钉子的形状,也是“钉”字的本来写法。因此“打”字会合了“手”和“钉子”的意义,本义是敲击。《说文解字·手部》:“打,击也。”“打”后来的字形中仍然保留了“扌(手)”和“丁”的左右组合方式。
“打”是现代汉语中意义丰富的词语之一,且不少意义表示的动作与“手”有关。例如:“打墙”的“打”表示“建造”;“打家具”的“打”表示“制造”;“打油”的“打”表示“购买”;“打毛衣”的“打”表示“编织”;“打鱼”的“打”表示“捕捉”;“打灯笼”的“打”表示“提”。在上面的意义中,“打”都读作dǎ。“打”还有另一个读音dá,对应的意义是“12个”,该意义来自英语单词的音译。例如这个盒子里有两打笔,意思是这个盒子里有24支笔。
再来看看“假”。“假”字本来写作“叚”,在金文中,左上角像是山崖,右上角和下方像是两只手,整个字的字形像是在山崖下一只手在把物品交到另一只手中,因此本义是“借”。《说文解字·又部》:“叚,借也。”在小篆中,“叚”的左边加上了“人”。在后来的字形演变中,除了草书之外,“假”在隶书和行书的变化都不大。
有一些成语中带有“假”,表示的意思就是“借”。例如:“狐假虎威”的字面意义是指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人;“不假思索”的字面意思是不借助思考,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不假雕琢”的字面意思是不必借助精雕细琢,指器物天然即具有上好的质地,也比喻艺术品精美而无雕琢的痕迹;“假公济私”是指借着公家的名义帮助私人获得利益。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误用的成语“久假不归”。“久假不归”容易被理解为“长期请假而不回来”,但实际上它通常表示的意思是“长期借去而不归还”。两者不但在意义上有区别,在读音上也有区别:表示“借”的“假”读jiǎ,而表示“请假”的“假”读jià。
实际上,“假”更常用的意思是“虚假的,虚伪的”,与“真”相对。例如:“以假乱真”是指用虚假的东西去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虚情假意”是指虚伪做作,缺少真实的情意;“弄虚作假”是指通过虚假的手段达到欺骗人的目的。
每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晚会上经常出现的“打假”,就是指打击制造和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假冒伪劣”指以假充真、伪造劣质的现象。希望通过打假,商家对顾客少一些弄虚作假、以假乱真、虚情假意的行为,不再售卖假冒伪劣产品。希望以后的“3·15”,无“假”可“打”。
(作者系广西语言学会理事、文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