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秦岭四宝”: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灵动活泼的金丝猴、美丽高贵的朱鹮和强壮呆萌的羚牛。这些都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然而,秦岭之所以被称为全球七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可不是仅仅因为它拥有这“四宝”而已。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另一群秦岭里的精灵,它们生长于广袤的森林里,形态各异,色彩斑斓。这些小家伙就是我们常说的蘑菇。其实,蘑菇(mushroom)并不是一个物种学名,而是我们对于那些能够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显著子实体的大型真菌的俗称。而且,这个词也是由法语“Mousseron”演变而来,在中国我们的老祖先给它起了更形象的名字叫作“蕈(xùn)菌”。

真菌是真核生物中的一大类群,其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但不像植物那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是通过自身的菌丝细胞向体外吸取营养来生存。所以,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一大类独立的异养生物。科学家们按照繁殖方式的不同,把真菌划分为担子菌、子囊菌、接合菌、壶菌等几大类。而我们所说的蘑菇,通常都是担子菌和子囊菌在进行有性繁殖时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实体。

据估计,全世界大约存在380万种真菌,其物种数量仅次于昆虫,是地球生物圈中第二大生物类群。然而,目前已经被描述过的真菌物种数量还不到7万种,不及总数的2%。而其中仅有1.4万种是已知的大型真菌。在秦岭,我们所知的大型真菌种类还不到1000种。

大型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与宿主植物的共生关系,蘑菇们的菌根和地下菌丝构成了林、草地下致密的庞大网络系统,既吸收了土壤中的营养还顺道滋养了宿主植物,同时还起到了储水、固土以及分解动植物残体的作用。菌根和菌丝分泌的有机酸、消化酶等,把土壤中的矿物质分解成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宿主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把合成的碳水化合物等有机质回馈给脚下的小蘑菇们。

除了与植物共生,那些腐生在落叶或是枯木上以及生长在动物粪便上的蘑菇们能够将其中难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降解吸收,从而使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C、N、P、S等主要元素能够得以循环利用。此外,还有寄生在活的植物(如锈菌)和动物(如冬虫夏草、蛹虫草)中的蘑菇,它们作为活体分解者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千百年来,秦岭里的蘑菇一直都是人类的天然食材和药源宝库,像我们平时熟知的羊肚菌、红菇、牛肝菌、白乳菇等70余种美味菌菇在秦岭中都有广泛分布。但可惜的是目前除了羊肚菌类、马鞍菌类的少数品种外,大多数的菌菇还无法进行人工栽培。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这些真菌的子实体发育除了受控于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外,与森林生态中的其他植物共生关系复杂,难以在人工条件下实现。

(资料图)

此外,研究表明,这些蘑菇体内普遍存在具有生理活性的真菌多糖,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人体细胞。像灵芝多糖、香菇多糖对于癌症患者化疗后增强免疫力就有很好的效果。而像马勃、层孔菌这类菌菇自古就是我们使用的中药材,可以用于止血化瘀、治疗妇科疾病等。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免疫组学和高通量筛选等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从革菌、炭球菌、鬼伞、盘菌等这些平时在森林里最不起眼的、没有食用价值的蘑菇中发现了大量新的活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抗癌、抗衰老、延缓阿尔茨海默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蘑菇虽小,但是它们是秦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重要组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秦岭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大熊猫、朱鹮的保护甚至成为全球物种保护的典范。然而,对于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还尚未受到重视。一方面,随着环境变化、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宿主消失及栖息地减少等影响的加剧导致大量物种正在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商品价值巨大、市场需求强烈,造成真菌被掠夺性采摘和破坏,导致自然资源量大幅下降,甚至濒临绝迹。近年来,在笔者每年进行的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中,像牛肝菌、珊瑚菌等很多原本常见的种类在人类活动区域已经越来越难被发现。

总之,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这些生长在秦岭中的美丽小精灵,让它们为我们创造更多的科学和经济价值,让我们一起像研究动植物一样重视大型真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研究好、保护好秦岭的这一宝贵资源。(李勃 生态毒理学博士)

文章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推荐内容